中国汽车合资模式“新时代”并未到来
2010-8-23 10:4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合作共同开发包含1升~1.5升的紧凑型、轻量化设计的缸内直喷、涡轮增压系列发动机,以及相匹配的干式小扭矩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在内的新一代动力总成系统。被上汽集团领导和国内媒体浓墨重彩的写进了“合资历史”。
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称之为“‘从牵手、携手到联手’,是真正的‘市场换技术’,中国汽车企业因此也将走出以生产为主的低端产业链,走向包括研发在内的附加值高的高端产业链。”至少他还承认,这是“真正的市场换技术”;许多年过去了,根本思路一直没变!
国内媒体也将之定位在产业转型的高度,说是中国汽车的“合资新时代”出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块里程碑就此树立了起来。甚至联想丰富的媒体同志们还将此事件与新通用汽车的IPO联系起来,大胆猜测上汽集团将会参股新通用,成为通用的股东之一。这一联想不打紧;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将不得不让人们止不住进一步联想下去。
合作模式升级只是表象
我们看什么事情,大多是只看表象。比如看待大众汽车集团的“TSI+DSG”动力总成战略。几年来通过产品的实际使用群体越来越大,传播途径越来越深入,大众动力总成战略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的媒体和企业却对大众汽车集团不愿意公开分享动力总成占了的技术力量而“口诛笔伐”。殊不知,其动力总成技术投放在国内组装的汽车上,是国内消费者在体验该技术的先进性;其装备了该技术总成的车辆销售形势良好,合资企业的中方同样也分享到了利润。也就是说,这正是大众汽车的“坦荡之处”:利用新技术赚取新利润,继续统治和领跑新市场,就这么简单。
我们看什么事情,也不能只看表象。上汽此次与通用合作的小排量动力总成技术以及匹配干式双离合变速器项目,其目标是新一代研发的动力总成将能降低20%以上油耗和20%以上碳排量。坦白讲,在此标准上的动力总成研发,并不是通用汽车的前沿研发技术。如果硬说是前进了一步,那就是人家愿意把已经成熟技术的改良型研发环节部分转移到中国境内来操作,愿意将此环节与中方的研发人员“开放”了。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汽集团这些年来研发力量的提升,短期内达成该技术标准也并非难事,甚至国内部分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积累起同等研发实力。既然你们中方研究人员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已经接近了该技术水平的研发力量,那不如慷慨一点,在你即将成功之前,助你一臂之力?
从根子上来讲,这两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第一,外方贡献的仅仅是其成熟的技术环节;其二,中方参与的也仅仅是技术的局部环节;其三,过程和成果分享都是一笔糊涂账,外人没有能说得清的。既然如此,是坐在实验室或者办公室喝咖啡,还是坐在左岸喝咖啡,这区别有那么惊天动地么?
上汽新通用“模式升级”的假想背景
之所以说是假想背景,是因为笔者目前并不能为此提供足够的数据依据。笔者仅仅是以合资企业多年来的发展战略和技术研发惯例,推测该合作开发项目背后有可能存在被掩盖了的相互博弈环境。
其一,新通用汽车在此时向上汽集团开放共享小排量发动机和匹配性干式离合器动力总成的研发技术,是“亡羊补牢”的自救之举。如果上汽集团通过自身的力量研发成功了新的动力总成(上汽集团在不久的将来也确实有望研发成功这样的动力总成。事实上,上汽集团在荣威和名爵项目上的发动机研发水平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上海通用和上汽集团其他旗下企业(至少自主品牌部分)将会近水楼台采用该动力总成,这样所产生的市场和利润将跟通用汽车没有任何关系。新通用此时主动出击,也就是在用他们的成熟技术,截住上汽的自主研发之路,完全扼杀上海通用甚至上汽集团的小排量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路径,截胡了在该项目上存在的潜在“利润增长点”。
其二,该合作项目上的诸多技术和合同细节,将是上汽集团和新通用双方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秘密。比如为何研发中心同时在底特律和上海,两个研发基地所开展的项目有何区别?所配比的中外方研发人员力量有何差异?比如该项目研发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是什么关系?比如该项目所实际行驶的权利双方如何分配?所承担的成本双方如何分担?所产生的产出双方如何分享?比如其技术和产品使用权除了通用产品之外,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等拥有多大付出权益下的使用权?再比如其研发产品届时的销售渠道和定价体系掌握在谁手里?生产环节和物流环节掌握在谁手里?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掌握在谁手里?再比如研发过程中使用更多的是谁的研究室?是谁的研发设备?这样的比如还有很多很多!这些东西都没搞清楚,媒体就在开始大呼“新时代”的产生,这不是瞎凑热闹么?
其三,新通用即将开始IPO计划,数百亿美元的预期当中,有可能会存在“上汽或注资百亿,力挺新通用IPO”的一份强大的力量支持。新通用在花费掉美国政府数百亿的救助贷款和破产保护融资资金之后,不失时机的启动IPO计划,其诉求直指中国市场的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上汽集团。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典型的“劫贼”行为。如果一旦上汽注资帮助新通用启动IPO计划,上汽集团这么多年来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利润将一股脑儿的投进新通用的荷包,帮助新通用真正的从破产重组的阴影中完全站立起来。当然,新通用太了解中国企业的“游戏规则”。为了让上汽集团能够傻呼呼的掏钱,他们先玩出了合作研发动力总成,分享技术成果,帮助上汽提升研发能力这一出戏。
这三个观点虽属臆测,但任何一条都足以让人冷汗直流。任何一次合作的达成,都可能是新的一次站在悬崖边上的尝试。悬崖边上的上汽集团,到底配备了什么样的翅膀?是将帮助他振翅高飞?还是坠落深渊?谁来给出回答?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合资模式
汽车的动力总成的前沿研发从来都是最核心的研发环节,从这一点来说,它不会存在真正的合资模式。所有的核心研发技术的合资模式,都只会存在于理想状况下。真正尖端的核心动力总成研发技术,从来都会是被所属企业藏着掖着进行的。而真正能让人们了解到的,都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了。也就是说已经是研发过去式了,或者干脆说并不能算创造性研发,只能算是改良型研发了。
联想到此前已经被轰轰烈烈报道过的比亚迪和奔驰合作“平等研发”电动技术的事件,当时的王传福也说是真正脱离了“市场换技术”的时代,而是一次纯粹对等关系的的技术共享和技术合作了。所以,说不定在未来的时间里,这样的“平等研发”真的会成为一个“趋势”,但是,他不会成为一个“新时代”,充其量是外资企业进一步影响和左右合资中方思路的另一个“锦囊”,可怕的是这个锦囊背后的谋略,我们并不熟悉。
那么,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合资模式?坦白说,这不是由某个人说了算的,需要什么样的合资模式是由行业的演变来促成的。在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市场换技术”是当时的无奈之举,虽然换是换失败了,但是促成了一批民资自主品牌的自强自救的行动,这些自强自救行动同时也给合资企业的中外合资双方都带来了认识和心态上的一些压力,同时随着市场基数的发展壮大,才出现了今天这样有所变化的渐进性的合资模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当时的“市场换技术”是中方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上汽与通用合资研发动力总成的合作,实际上是产业新时代背景下的“市场换技术”,也就说如此庞大比例的市场权重,让通用汽车不得不考虑将部分动力总成技术研发力量放到中国市场来运行,创造新的利润点,并且借助中方合资伙伴以便宜行事。
理想的合资模式真的只是理想,所谓合资合作,没有绝对的公平;所谓的互利双赢,也从来都不是二一添作五。那么,谁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合资模式才是理想的?自私一点来说就是对我方最有利的才是理想的合资模式:控股方、利润主控方、定价权、专利权、渠道权等等,这些都掌握在我们手里才是最理想的。事实上是,我们离这种理想很远很远,远到没有预期。最极端的一个预期就是自主品牌研发力量的成长,似乎他们才离我们的理想更近一些。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