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驶出中国最早重型汽

2010-8-18 23:3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周雪
《唐山大地震》上映半月以来,不停刷新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片中第一幕就出现的“黄河JN150”重型汽车,更是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30多年前的岁月中。
    其实,这辆重型汽车大有来头,它是我国最早自主研发制造的重型汽车——黄河JN150型8吨载货汽车。
    解放后,中国重型汽车一直是空白。20世纪50年代,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一个已有20年汽车维修、汽车零部件制造历史的小厂,开始了自己的汽车梦想。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
    济汽决定生产重型汽车,并从国家汽车局争得了上重型汽车的项目。但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国家没有任何投资,济汽职工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和造国产车的志气,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用40天时间绘出了几百张草图,靠简陋的设备和手工生产出了几千个零件。前后经过4个半月的拼搏奋战,于1960年4月15日,终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
    1959年济汽争取到了8吨越野车的生产计划,随后从交通厅要下来了两辆样车(斯柯达706系列),一辆拿来解剖,另一辆留下,供设计者测绘画图,这就开始了黄河JN150的生产研发。整个开发过程大概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从绘图到通过鉴定,凝结了很多工人的心血。1963年,黄河JN150通过国家鉴定后就被列入国家计划,开始批量生产。至1969年,年产能力已突破1000辆大关。到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重型汽车供不应求,济汽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形成了年产5000辆的规模。
    黄河JN150作为当时的主力重型车,为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在影片中没有展现,但在唐山大地震的灾后救援和重建中,随处能看到黄河JN150的身影。
    时光匆匆,当年风光无限的黄河车如今已很难在街头看到。然而让人欣慰的是,重组后的中国重汽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其自主研发已与国际技术水平接轨。目前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等九大系列整车产品,车型达2700多个。其中HOWO重卡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重卡之一。2008年年底,中国重汽集团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重卡HOWO-A7和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并率先在国内同行业中实现了批量生产。中国重汽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40多项,成为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重汽集团迅速向重灾区四川绵阳捐赠35辆工程车,广大职工踊跃捐款,捐款捐物总值达1837.68万元。绵阳市副市长李亚莲对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说,地震后,绵阳各县面临着饮水困难的严重问题,中国重汽捐赠的车辆是“救命车”,可以解决重灾区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我们忘不了山东人民,忘不了中国重汽给予我们的无私援助。
    从1976~2008年,《唐山大地震》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社会32年的变迁,汽车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贯穿其中。中国重汽作为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领军者,也在见证着、参与着这些劫后余生的伤痛与灾后重建的艰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