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税区以市场培育为突破口促经济转型升级

2010-8-18 9: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国际金融危机退潮,全球经济回暖,在紧临深水良港的宁波保税区,一些外人难以觉察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进口葡萄酒市场、金属原材料市场、固体化工市场、船舶交易市场……似乎在一夜之间,一批进口专业市场就在一幢幢写字楼间崛起。
  管委会统计显示,至今年7月底,各类市场已集聚会员企业70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20亿元。
  另一方面,在“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引领下,保税区出口采购配送业务也风生水起,为“宁波制造”进入国际市场搭建起一条“绿色通道”。
  一头是需求涌动的中国市场,一头是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在两个市场扇面的节点上,宁波保税区以市场培育为突破口,开始了向亚太重要国际门户“功能区”的战略转型。
  寻找转型突破口
  要素制约与产业选择,这对长期以来被发展速度掩盖的矛盾,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显露无遗。
  在面积只有2.3平方公里的宁波保税区,如何从依靠资源消耗的工业扩张向依托功能提升的现代服务业转型,更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与其他区域相比,土地是保税区最稀缺的资源。“寸土寸金”在这里并不是个夸张的修辞。
  为了缓解土地供应矛盾,去年开始,保税区引导22家低产低效工业企业转移出去,收回厂房3.8万平方米、土地40万平方米,为转型升级腾出了一定空间。
  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税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长远看,保税区的转型发展,要立足于国家赋予保税区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寻求更高层次的转型。”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主任马兆祥说。
  这种转型,其实就是由传统的工业主导发展模式向开放式的“功能区”转型,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拓展贸易功能和口岸功能,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内外合作的平台。
  其重中之重,是发挥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展示展销等功能,培育高端生活消费品和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市场。
  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宁波保税区的这次战略转型得到了海关、国检、外汇、工商、税务等各个驻区部门的鼎力支持。
  海关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原则,实现了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和进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
  国检实施“一次报检、一次采集、一次检验检疫、一次收费、一次签证放行”管理模式,特别是“进境商品预检验”、进口葡萄酒风险评估和抽批抽项目检验,使检验周期由7至10天缩短到1天。
  海关等部门还积极支持保税区将保税功能向码头延伸,满足钢铁企业开展铁矿砂保税贸易需求。
  国检等部门则积极向上级争取,使宁波口岸成为全国第7个进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和全省惟一可直接进口水果的口岸,支持宁波保税区进口水果市场建设。
进口市场风生水起 
  今年春节前夕,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在宁波保税区进口葡萄酒市场排起了长龙,一个起步不到1年的进口专业市场,使宁波保税区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也让宁波成为继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三大红酒口岸。
  葡萄酒生产和运输周期较长,进口商为了确保不间断供货,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库存。“目前瓶装进口葡萄酒税率接近50%,利用保税区的保税功能,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资金运作更多进口商品。”永裕进口葡萄酒交易中心谢建江说。
  面对国内快速升温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去年起,宁波保税区开始建设集保税区仓储、展示、加工分拨、配送于一体的进口葡萄酒综合交易中心,为国内采购商提供低成本的进口交易平台。
  目前,市场已进驻35家会员企业,8个展示交易中心已投入运营,专业展厅1.2万平方米,专用仓库1.42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保税区进口葡萄酒180万升,远远超过去年全年60万升的进口量。
  进口葡萄酒市场、进口水果市场等高档消费品市场的崛起,极大地提升了宁波保税区的知名度。不仅如此,保税区还坚持针对腹地经济需求,大力发展资源性进口商品交易市场。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发达,化纤原料生产商和贸易商集聚,PTA、PVC等大宗原料消费需求居全国前列,其中浙江PTA需求占全国一半以上,苏浙两地更是消费了全国74%进口PTA。
  地处PTA、PVC的重要国际贸易集散地,宁波保税区着力培育以各类进口塑料原料、纺织原料为主要交易品种的固体化工市场,引进了400余家市场会员企业。
  如今,塑料原料已成为保税区最大的仓储商品。今年上半年,全区塑料原料货运量42.44万吨,货值达5.8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2.8倍,有效稳定和满足了长三角塑料制品、白色家电和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原料需求。
  长三角和长江沿线是进口铁矿砂的主要消费地。针对腹地企业的大宗原材料需求,宁波保税区加快建设铁矿砂、钢材等金属原材料交易市场,去年全区实现金属原材料交易额293亿元,市场辐射远至重庆、北京、河北等地。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宁波保税区固体化工、金属原材料、进口食品和船舶等四类专业市场实现交易额232亿元,税收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120%,预计全年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进口专业市场的建设,优化了外贸结构,降低了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消费需求,在服务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设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严荣杰说。
  在专业市场带动下,今年上半年宁波保税区实现一般贸易进口9.12亿美元,同比增长70%;仓储物流企业进口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4.6%;转口贸易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倍。

 出口采购辐射全球 
  8月中旬,两批来自厦门和台湾的阀门组件先后运抵宁波港,这批货物将在沃茨(宁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短暂停留,在一个3000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内,被工人们重新分箱包装、贴上标签,发往世界各地。

  “现在,这里已经是美国沃茨集团全球最大的订单中心、采购中心和物流分拨中心,处理着国内26家供货商的2000多种水暖器材。”公司总经理吴惠芳说。
  成立于1874年的美国沃茨集团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以前,沃茨集团在中国采购的水暖器材由生产厂家自行出口到美国,再由美国的物流中心进行分拨。但是,这样成本高、交货期慢,产品的价格优势也不明显。
  2006年,沃茨集团决定将其全球供应链物流平台转移到宁波,次年又将中国的供应商作进一步整合,由宁波公司对货物进行充分优化集拼,再发至境外最终的客户手中。
  “所有产品是整箱整箱出口,再也不会出现以前到处拼箱的情况,一年节省的物流成本就在上百万美元,送达国外客户的时间缩短了10天。”吴惠芳说。
  这是一种双赢的运作模式。对于宁波及周边地区的水暖产品供货商而言,货物一进入保税物流园区就视同出口,完成了出口手续——这无疑是通向国际市场的一条低成本渠道。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美国企业也借着宁波保税物流园区的出口退税政策,娴熟地运作着国际采购、国际配送等业务,在短短两年间成为母公司的中国货物采购配送中心。
  这家叫智佳(宁波)仓储有限公司的企业针对的是宁波极具生产和出口竞争力的文具和玩具产品。
  公司负责人陈利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中国采购的商品有2000多大类1万多种。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智佳去年在中国的采购配送业务不减反增,主要客户已有40多家,而且大宗货物比例明显增多。
  除了吸引跨国采购商在宁波设立采购中心,努力扩大宁波产品出口外,保税区还引进了马士基、东方海外、德迅、日通、三井等10多家跨国公司,开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
  去年,保税区出口采购配送货值1.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出口配送货值1.1亿美元,同比增长2倍。
  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徐红表示,下一步,保税区将立足腹地的比较优势产业,联手宁波国贸中心,培育文具、家电、服装等商品出口市场,强化市场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辐射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出口采购基地。
功能转型再提速 
  去年年底,经证监会批准,宁波高新货柜有限公司正式成为大连商品交易所L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基准指定交割仓库。这是高新货柜继获批郑州商品交易所PTA期货交割仓业务后,又一次重大业务拓展。

  在期货交割库的带动下,高新货柜其他现货业务量也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高新货柜保税仓库的月库存量由以往的4万多吨猛增到现在的10万吨左右,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在保税仓储方面,兰羚钢铁实业有限公司利用了保税仓储和毗邻港口的叠加优势,承接“两头在外”的加工业务。目前国内开展钢材加工的企业中,只有兰羚钢铁具有这一保税功能。
  “一些国内企业先将钢板原料通过‘境外一日游’出口,再转到我们这里剪切加工,然后再销售给国外客户。”公司副总经理陶荣平说,这一独特的运作模式为兰羚钢铁吸引了大量合作伙伴。
  期货交割、进口分拨、出口配送、第三方物流……这些基于保税功能的新兴业务的崛起,带动了保税区现代物流业的“井喷”式发展。上半年,全区实现仓储货运总量66万吨,货值1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和3.5倍。
  而一些新兴市场仍在不断涌现,发展壮大。
  由一汽奥迪总部授权的维修用进口汽车零部件配送中心项目顺利入驻,一个年销售额40亿元的进口汽车零部件市场已在规划中;紧随其后的,还有大型精密注塑机械进口分拨市场。
  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公布了全国首批7家符合条件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宁波船舶交易市场成功入围,这个新兴专业市场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实现了3.86亿元交易额,50余家客户遍及苏浙、天津、福建等地。
  与此同步,由保税区管委会主导的各类专业市场服务公司、国际贸易服务公司、专业供应链服务公司等国际贸易服务平台也正在加紧筹划,以进一步提升进出口贸易以及现代物流服务的标准化和流程化,为广大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低廉的代理服务。
  结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保税区还在大力发展“网上交易”,整合贸易、物流、金融、口岸服务和电子商务等资源,加快推动进出口市场转型升级,打造智慧市场。
  “在未来三五年内,宁波保税区将率先建成联结两个市场扇面的国际商品集散中心、重要的区域性保税物流基地和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的国际贸易示范区。”马兆祥说。
    宁波日报记者 朱 宇 邓少华 通讯员 甘 泉
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眼下,各地都在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本报今天刊发的宁波保税区转型升级调查报告,颇具典型性,它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转型升级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保税区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的部分功能而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享有“免证、免税、保税”的政策。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引擎,保税区在各个阶段发挥着“先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但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课题。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下,转型升级变得更为迫切。
  转型升级的路径如何选择?宁波保税区看准了自身的优势在于市场功能,花大力气培育进出口贸易,还把有限的工业用地腾出来引进专业市场。这样就充分发挥了保税区特有的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国际采购配送、保税物流、保税展示等功能优势,促进了国际贸易转型升级,推进了区域转型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转,核心是提升。从传统的“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优先”,进而提出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的目标,这是保税区向“功能区”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于其他区域来说,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在原有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科学务实,走出一条具有独特优势的转型发展之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