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标准亟待完善升级

2010-6-9 0:3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杨世新
    在钢材社会需求不断升级的现状下,我们不禁要问:除了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的目的外,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能否帮助企业真正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呢?在此背景下,行业标准化的建设升级再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淘汰落后不能根治行业顽疾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落后产能?一些企业发出质疑。“300、400立方米的炉子到年底要淘汰,但500立方米的炉子照样可以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一家下游用钢企业用户向现代物流报记者反映,一些虽然不是要淘汰的炉子,但是他们不合格的产品却在不断地流入市场。该企业人士认为,淘汰落后政策若能真正淘汰落后的产品、规范市场秩序,会得到更多企业的拥护。
    在河南一家钢材市场上,一位从事钢材加工的用户向记者说了他的“伤心事”。他用的是标识Q235的钢材,用来加工铸件一打就碎,买了20吨一根也不能用,找到厂家,厂家拿出产品材质书,说是合格产品,“以前买大厂家的用着没有问题,这次觉得价格便宜就买了一家小企业的,不想就出了问题。”
    有些小企业小高炉生产的产品不可靠,那么大企业大高炉生产的产品就一定没有问题吗,也不能一概而论。
    “一流装备不一定能生产一流的产品”,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冶金业商会副秘书长刘勇昌向现代物流报记者表示,近几年,钢铁企业的装备水平尤其是高炉容积提高得很快,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具备了提高质量,发展高端品种的条件。但是,“一些企业白班生产与夜班生产不一样,上一炉钢与下一炉钢不一样”,质量很不稳定,用户不予认可。
    据了解,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存在部分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够、性能指标尚有波动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建设滞后。
    “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严格作业管理,成为当前钢铁企业稳定提高质量水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基本标志。”刘勇昌言辞恳切。
    刘勇昌进而强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产量和消费最大的螺纹钢筋,去年生产1.2亿吨,其中2/3是国外早已淘汰的低档钢筋(HR335)。
    “中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要实行质重于量的发展方针,国产钢材质量要稳定提高,稳定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管理,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化的规范。”刘勇昌大声疾呼。
    据了解,目前我国钢铁产品存在部分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够、性能指标尚有波动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建设滞后。
    此外,目前我国一些产品标准中引用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检验标准未完全与国际接轨。
产品与标准脱节
“目前,我国一些产品标准中引用的基础 (通用)标准和检验标准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在河北省钢管行业协会,该协会秘书长王连元对现代物流报记者说。
    河北省是钢管生产大省,因此王连元对于国家钢管行业的标准格外关注,“我们与国际标准存在不衔接的地方,例如钢管尺寸规格使用习惯的差异,钢的牌号表示方法不一致,钢的化学成分规定存在着差异,检验方法标准有的还未采标等等。”“我们有一项焊管张力减径的标准已经上报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等待批复。”王连元向记者反馈。“由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快,而标准更新进度则相对较慢,标准的水平提高也较慢。”在采访中,有业内流通商向记者反映。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钢管标准标龄普遍较长,标准更新周期一般为10年左右,个别标准从发布至今,10多年未做任何修订。”
    如此长的更新周期,势必造成钢管标准与钢管行业的技术水平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用户的需求更新脱节,造成钢管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不能及时纳标,因而造成新产品不能及时得到市场的认可,不能及时满足用户新的需求。采访中,业内人士对此反应强烈。“标准内容偏重生产技术多,而关注流通则较少,与市场需求脱节。”业内人士还向记者反映说,国内的一些钢铁企业通常只重视产品的前期开发,而忽略开发成果的专利化及产品后期的市场推广。“我国钢管标准较多地偏重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从而造成标准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用户的使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出现标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与此同时,更应引起关注的是,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加快,而标准更新进度却没有相应跟上,“市场上有了新产品,却没有相关产品的标准,造成产品不能及时得到用户和市场的认可,影响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一李姓钢材流通商对记者说。
    由此,将国内外钢铁新技术、新产品及时转化为标准,使钢铁标准化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显得格外重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