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宁县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思考

2010-5-27 1:3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坚持城乡统筹 推动科学发展 
  --对宁县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思考
  宁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广照
  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新阶段。这个重要论断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作出的最新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宁县作为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悬殊的西部贫困县,必须正视本县与发达县区发展差距以及县域内城乡发展差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以局部地区的率先崛起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立足县情实际,在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基础设施差别较大、城乡公共服务差异明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最根本的举措是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先导,以科技推广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果品、瓜菜、草畜三大特色产业抓好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立足苹果优生区的优势,坚持“新老齐抓、栽管并重”的原则,每年新栽苹果7万亩,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果园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盛果园达到15万亩,优质苹果产量达到3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建成优质苹果基地县。继续抓好九龙金枣基地建设,十二五末,全县九龙金枣面积要达到10万亩,鲜枣产量达到5万吨,收入2亿元,建成“全国红枣之乡”。坚持“塬面地膜瓜菜、川区设施瓜菜”的布局思路,每年种植地膜瓜菜20万亩,设施化瓜菜1万亩,瓜菜产品产量达到30万吨,收入突破4亿元,建成瓜菜生产名优县。以建设全省草畜大县为目标,每年新增养牛1.5万头,力争2015年牛出栏达到10万头,年末牛存栏达到20万头,收入突破4亿元。
  二是拓宽就业渠道,力促农民增收。宁县是一个人口大县,更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县。农业户籍人口49.91万人,占总人口54.19万人的92.1%;城镇常驻人口13.8万人,城镇化率25.4%。近年来,全县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劳务收入逐年增长。2009年外出务工突破10万人,但以苦力型劳务输出居多,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较少,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廉,不但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减少了劳务收入,而且不利于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化,影响城镇化进程。要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思路,加大适用技能培训,加快有组织的劳务输转,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变为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要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通过独资、集资、联营等形式创办非公经济实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变。
  三是分期分批试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宁县坚持“试点先行,分批实施,有序推进”的思路,先后建成省级新农村试点村1个,实施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6个,确定县级新农村试点村18个,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12亿元。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业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立足山、川、塬等不同立地条件,探索形成了基础配套型、搬迁安置型、旧村改造型、中心村提升型、产业支撑型、商贸带动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建立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整合项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提升“三农”工作水平的战略举措,扶持试点村壮大特色产业、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公益事业、弘扬新风正气、推进民主管理,全力打造中心村,切实提高示范力,实现“就地”城镇化。力争十二五末全县建成100个新农村,达到行政村总数的40%。
  二、坚持工业突破,在转型发展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工业实力不足,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财政运行困难,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十分有限。但是,宁县石油、煤炭、煤层气等矿产和苹果、金枣、草畜等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我们要抓抢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机遇,大办地方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一是加快优势资源开发,以资源的大开发促进工业的大突破。宁县石油预测储量4亿吨,煤炭预测储量1027亿吨,占到全省预测储量的72%,煤层气预测储量2150亿立方米。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为大办工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资源大开发,工业大突破”的思路,把资源开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大力支持大型央企进行资源钻探,积极引进技术力量强、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进行资源开发,加快产能建设,力争2015年石油产能达到50万吨,采煤量达到3000万吨,煤层气开采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把宁县建设成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
  二是打造工业强县,以工业的大突破推动发展的大转型。按照“近期与远期结合,短线与长线并重”的思路,大办地方工业。坚持立足当前抓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扶持通达果汁、庆新果业、兴旺牧业、绿鑫草业等龙头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带动能力。要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建办力度,新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拓宽产品市场领域,全力做大做强做优,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坚持着眼长远抓能源化工产业开发,培育能源化工企业集团,建立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产业集群,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力争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60%以上,实现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是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实力的大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优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更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要高度重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促进消费、拉动城镇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依托能源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物流、仓贮等生产型服务业,加速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信息中介、策划设计、电子商务、创意创新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产业集群。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机、农资、信息、融资、保险、科技、营销等农业服务业,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立足农村农民实际,大力发展与群众生活相配套的配送、餐饮、休闲、文化等生活型服务业,注重商贸业与城镇建设的联动开发,构建特色商业街区。要进一步挖掘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园等新型农业,开发区域性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建办香包、刺绣、石雕等民俗文化产品公司,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民俗文化、创意产业。
  三、坚持开放开发,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要促进本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抓住机遇、找准定位、抢占先机,发挥周边大中城市对我县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加宽泛的空间内谋求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开放开发。我地经济发展水平低,根本制约因素在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这些都是生产要素配置不充分的表现。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已经形成。我们应当树立大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充分发挥宁县西接泾川、南通陕西、北靠西峰的区位优势,有效运用市场机制吸纳经济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推动产业聚集。要以市场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参与合作、招商引资、占领市场为主要形式,自觉融入西安经济圈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二是打破区划分割,参与区域合作。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加强与西峰区、平凉市和陕西部分县区的合作。充分发挥煤炭石油等矿产和苹果、瓜菜、肉牛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建立跨市、跨省联合的经济圈,走好资源共享、产业衔接、企业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组团发展之路。加强与西峰区董志镇工业集中区的合作,积极开发300万吨石油炼化项目下游产品;加强与周边城市蔬菜超市的合作,建立鲜食瓜菜特供、专营合作关系;加强与养殖企业、肉食加工公司的合作,搞好畜产品的合作开发与营销;加强与果汁生产、果品收购加工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可靠、通畅便捷的果品营销体系;等等。
  三是主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东部地区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力日益突出等问题,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前,中西部地区都十分重视产业转移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要抢抓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以园区为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要以石油炼化、煤电、煤化、煤建材为主,积极引进大中型资源加工企业投资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资源加工产业。要以果汁果酱、脱水蔬菜、肉制品、奶制品为主,积极引进雨润等企业集团在我地投资建办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农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采取节会招商、服务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有效形式,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提高工作成效。要实施“引强入宁”战略,适当地提高招商标准,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集团,努力引进对本地经济具有强烈拉动作用的战略投资者,防止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向我地转移。
  四是打造精品园区,优化投资环境。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省级工业集中区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的目标,举全县之力抓好长庆桥工业集中区建设,力争在五年内使集中区核心区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建成全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化工基地和物流中心。要按照“完善功能,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的要求,全力抓好和盛工业集中区建设。同时,抓好新庄生态养猪、太昌设施养牛等养殖产业园和焦村瓜菜、新庄苹果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两个工业集中区和四个农业园区成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一流、充满活力的经济新区和精品园区。在抓好园区建设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提高软环境吸引投资、聚集要素的能力。
  四、坚持梯次推进,在积极试点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宁县总体上经济发展慢、工业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受自然条件、区位交通、发展水平和财力扶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可能齐步并肩、整体推进,而应有先有后、有序推进。
  (一)加快县城开发。宁县城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是全县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带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要立足“山城”实际,抓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全力实施马坪新区开发工程,尽快启动砂滩新区开发项目,扩城增地,拓展发展空间;实施“城中村”、“棚户区”、城郊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工程,改造危房,完善设施,美化环境,提升县城整洁度、文明度、和谐度;实施“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抓好群山绿化,治理“三河”交汇口,加强河道管理,做活山水文章,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立足“古城”实际,挖掘文化积淀,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要立足“商城”实际,抓好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全县商贸物流中心。
  (二)发展中心城镇。小城镇是城之尾、村之首,在城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近年来,宁县的和盛、早胜、平子等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流通活跃、对周边农村的影响力增强、中心城镇的地位日益凸显。要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抓好这些中心城镇(街道)以基础路网,给排水、供热、燃气等综合管网,环卫保洁设施为重点的市政基础建设,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和辐射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建设经济实用、风格独特、功能完善的住宅小区或住宅楼宇,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向小城镇转移居住,增加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提高城镇化率。特别要高度重视和盛工业聚集区和早胜草畜产业园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抓好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大招商引度,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增强经济实力。
  (三)加快西区发展。同其他乡镇相比,西区和盛、长庆桥、新庄三个建制镇和焦村、太昌两乡,处于更加有利的空间区位,拥有相对丰富的经济资源,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在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形势下,要坚持“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思路,按照“一线两区、三镇鼎立”的空间布局,积极推进西区的率先发展,努力在局部范围内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一线”即以凤甜公路为发展轴线,“两区”即建成和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和长庆桥能源化工业聚集区;“三镇”即把和盛镇建成陇东第一商贸重镇,把新庄镇打造成陇东第一苹果大镇,把长庆桥镇建设成新型工业化小城镇。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编制好529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好188平方公里塬区保护开发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村镇建设区、工业及采矿区、生态恢复区等不同区块,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要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加强村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打造3个中心镇、2个一般乡镇和20个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中居住。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集成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形成15万亩优质苹果基地、10万头早胜肉牛养殖基地、15万亩优质瓜菜基地,建成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示范区。要坚持不懈地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加强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力争十二五末这一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要以两个工业园区为核心,大力发展农富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化工业,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
  五、大胆探索创新,以体制改革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要推进政策和体制层面的改革,以城乡统一的政策、协调完善的体制,引导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保障体制。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加大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每一个角落”。进一步完善粮食补贴、综合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完善支付程序,确保补贴资金落到实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农民在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中的投劳比例,使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一样,除承担法定税赋以外,不再承担其他形式的公共支出项目和投劳义务。
  二是深化金融保险体制改革。金融是经济的命脉;现代经济是现代金融支撑下的经济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同样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撤销了乡镇一级的营业机构,在农村急需发展资金的时刻却全身而退,致使农村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商业银行等现有金融机构拓展业务领域,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担保公司,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设立服务于农业发展的保险险种,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三是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基层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城乡教师之间的轮岗交流,缩小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差距,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农村文化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均衡发展,使城乡居民享有大体公平、平等的公共服务项目。开展农村养老保障、生育保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对接;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缩小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距;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就业促进和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农民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四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建设用地管理、集体林权、水权以及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农村产权制度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的条件限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村”改“居”工程,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扩大基层民主,探索建立符合县情农情实际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农村法制教育,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进一步维护农村稳定。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