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规划获批 江苏迎来"世界级"新战略机遇
2010-5-27 1: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长三角地区,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日前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上海、江苏、浙江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专家说,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赋予了长三角在国家战略中的示范功能,也将长三角率先推到了世界级的高度。
区域版图凸显江苏位置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给长三角地区作出了全新战略定位。
“在这个新版图中,江苏的位置至关重要。”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说,《规划》提出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其中与我省相关的就有“六带”:沿沪宁和沪杭甬、沿江、沿海、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发展带。
“沿湖发展带、沿东陇海线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写进《规划》,为我省未来区域经济埋下了‘伏笔’。”省发改委区域处处长陆建康说,这些发展带个性鲜明,涵盖东陇海沿线市县的沿东陇海线发展带,产业方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对外贸易,建设资源加工产业基地,这个区域要成为振兴苏北、带动我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位于环太湖地区的沿湖发展带,突出生态优先,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世界级城市群,是《规划》一大亮点。按照经济实力、人口总量等指标,南京、苏州、无锡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功能定位又各有不同。南京,作为泛长三角门户,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南京都市圈。苏州,强化与上海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无锡,发挥产业、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认为,“这个《规划》,为我省转型升级、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体化”奠定《规划》基础
区域一体化,长三角地区已有精彩起步。
早在2004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就已启动。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该地区协调发展指明方向。
瞄准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以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已具雏形。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南京南站枢纽、杭州东站枢纽、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工程等区域综合运输枢纽建设进展顺利。沪苏、申嘉湖高速公路和崇启大桥建设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改造成效明显。
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成,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通,网上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加快构建,水、大气等环境监测数据互通和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展开。
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加快融合,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失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工伤康复定点资源互为开放等政策逐步统一规范。信用记录也在长三角地区逐步成为共享资源。
伴随一体化合作向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领域全面拓展,《规划》实施有了坚实基础。
要素流动促进区域融合
“《规划》的实施,必将加快长三角地区融合发展。对我省而言,可以更好接受上海现代服务业辐射,学习借鉴浙江灵活的机制,充分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钱志新说,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只有实现从商品自由流动到要素自由流动的转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同城效应”。
《规划》的实施,被我省企业普遍解读为“重大利好”。作为服务业龙头企业,联创集团副总裁屠萍萍坦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使得联创的城市信息化一卡通、汽车后市场服务以及新兴的有机农业物联网业务,都有了更大空间。她举例说,城市一卡通最先在苏州问世,至今已发卡230万张,年营业额超过3亿元。目前,无锡、常州的业务正在推进中。“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市场空间最为广阔,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
盐城豪迈科技照明有限公司落户我省第一个跨省共建园区——嘉定(建湖)工业园,由于和上海企业携手,成长迅速,成了冷阴极灯管国家标准的制订者。董事长龚仕宏说,《规划》可使豪迈和上海企业开展更紧密的技术合作,与长三角同行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公司产品90%外销,相信会从一体化中更多获益。
省发改委人士表示,《规划》是我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快结构调整的行动纲领。充分发挥长三角合作机制作用,我省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联合建设创新型区域,协同推进“绿色长三角”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特别要加强《规划》与“十二五”规划以及其他规划的衔接配合,真正让《规划》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指挥棒”。本报记者 宋晓华 邵生余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