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2010-5-13 1:0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军事经济学院军事物流教研室主任 刘筱兰
    目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分散,政策不协调。我国的各类储备分散给各个系统和部门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指挥系统和机构,缺乏统筹管理。有的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有的实行企业化管理,有的实行委托管理。采购资金,有的由国家财政拨款,有的由银行贷款、财政贴息,有的从风险基金中解决。储存费用,有的国家财政负担,有的由承储企业承担,而且标准不统一。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造成国家难以从整体上合理规划储备品种数量和仓库建设布局,各自通过不同渠道采购储备物资,信息不透明、不共享,造成某些物资重复储备,某些物资储备不足、欠缺甚至空白;各建各的储备仓库或租用社会仓库,一些部门仍在由国家出资新建仓库,某些部门的仓库却长期空置;对需要紧急调用的物资数量和分布状况也难以准确掌握,在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预防或应对上失去主动权。
    二是储备物资结构规模难以满足需要。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气候各异,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或战争等情况后,不同地区对储备物资品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应急物资根据用途不同可细分为防护用品、生命求助、生命支持、求援运载、临时食宿、污染清理、动力燃料、工程设备、器材工具、照明设备、通讯广播、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等13类239种。目前,我国各物资储备体系储备物资的种类、品种和数量还相对缺乏,某些应急物资的储备量较少甚至空白,尚难以满足各地对物资的多样化需求。如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储备的主要是帐篷,地方储备的救灾物资也仅限于帐篷、棉衣、棉被和少量的救生装备。国家物资储备系统一般只有成品油、黑色金属、火炸药、橡胶等几十种物资,离紧急抢救、保障灾民生活所需要的应急物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汶川大地震应对过程中再次印证了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匮乏。
    三是储备基础设施和手段较为落后。我国国家物资储备仓库大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建立的,基础设施比较简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大量设备设施严重老化。近年来,国家虽然投入大量更新改造资金,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仓库机械设备更新仍然较慢,高科技的仓库设备应用少,现代化管理技术引进少。后来建设的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由于仓库建设资金基本由地方自筹,受到资金量的限制,库的大小及标准都不高,大部分应急救灾储备仓库的建设及配套设施均不完善,搬运中尚以人拉肩扛的原始工作方式为主,大大降低应急储备物资的装卸及搬运效率。汶川大地震救灾中,从合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调运2万余顶帐篷,动用了合肥省武警总队的550名干警搬运装卸,前后花费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储备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也不高,许多救灾物资储备数据库和灾害数据库处于单机、封闭状态,缺乏救援物资的生产厂商、名称目录、货物类型、可供数量、运输路线等信息系统数据库,不同地区及部门采用不同的技术体制,互通互联比较困难,难以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