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钢贸商面临转型压力

2010-5-11 1:0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9年以来,国内钢价频繁波动使得很多贸易商倍感压力。有关专家指出,国内钢铁流通企业要善于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构筑钢铁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来提高应变能力和维护钢市的平稳运行。
    目前,国内的钢材贸易企业有15万~20万家之多,各类钢材交易市场1500家左右。一个市场百万吨级别的交易量看似可观,实际上却是由数百家企业完成的。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由于钢铁流通行业这种小、散、乱的格局,使得贸易商并没有发挥钢材流通中的“蓄水池”作用,而是频频扮演助涨杀跌的角色。譬如,在预期钢价上涨时,贸易商大量囤货,给市场带来一种虚假需求;而在预期钢价下跌时,贸易商又大量甩货,造成市场钢价恐慌性下滑。钢价时常“涨过度、跌过头”的现象,给产业链上下游皆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纵观国内钢铁流通行业,大量企业规模偏小、信息化程度偏低,由此导致了众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同一批钢材资源,在同一区域市场内,会经过反复倒手后才送至终端用户手中,中间平白增加了数次物流成本。
    这种产业链运行中存在的痼疾,随着2008年末金融危机的暴发,得以集中展现。钢价波动最剧烈时,贸易商上午进货,下午即亏钱,有的贸易商甚至宣称,“一天的损失等于向黄浦江开进一辆轿车”,风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对此,有的钢贸商认为,当前钢材流通企业还是习惯于做“死多头”,利用“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而这种模式犹如和行情对赌,在钢价上涨时,贸易商还有不少赚头,而市场钢价一旦下滑,贸易商则损失惨重。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国内钢铁流通行业要通过构筑专业的交易平台,用先进的IT技术来尽量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以指导经营和组织生产,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钢铁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期现结合”功能,不但贸易企业能够赚取合理利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钢材市场的平稳运行,从而促进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的和谐发展。 (何欣荣)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