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截取”概念下的完整链条

2010-4-30 10:1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粉墙黛瓦的现代徽文化走进了上海世博园。其开放包容、创新思变的价值内涵,曾一度引领我国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潮流,创造了明清时期无徽不成镇的传奇。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城市梦。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安徽,当新世纪即将进入第二个10年的时候,这一段被称为“八百里皖江”的区域进入了国家宏观战略。
   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区在内的59个县(市、区),他们构成了皖江城市带,这是安徽最好的区域,集中了安徽省半数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获批,皖江成为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规划主题的区域。
  
  安徽的长三角梦
  
   融入长三角,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安徽人的不懈追求。就在不久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对其成员进行了扩容。新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合肥、马鞍山恰恰就是皖江城市带的两位成员。
   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黄金水道的开发建设,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的交通对接条件日趋完善。今天,若从合肥出发,1小时可到南京,3小时可到上海,西至武汉也只需要两个小时。
   在即将迈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之际,皖江城市带的开发与开放被纳入了国家宏观战略,并成为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规划主题的区域。
   对国际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时,发展传统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土地以及企业运营综合成本会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对于一般制造业来说,如果没有很好的竞争优势或较高的附加值,会很难在这一地区生存或发展。
   正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上海,人均GDP早已在2008年就迈过了1万美元的大关,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是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这个城市已经走过了发展的高峰期,或就此消失,或离开上海另辟出路。
   在这一过程中,率先投身中部崛起的企业名单里就有联合利华的身影。从2002年开始,联合利华开始陆续将其在上海的工厂搬至合肥,搬到合肥的还有联合利华的销售公司和物流系统,并成立了联合利华服务(合肥)有限公司。此举最终令联合利华的综合效益提升了近30%。
   在上海,标有安徽制造的家用电器已经走进了各个家电卖场,安徽制造的叉车也活跃在上海的码头、物流公司,安徽出产的农产品摆上了上海的餐桌。1996年,合肥政府引入了海尔,激活了安徽家电产业。紧接着,西门子、美的、日立等陆续进入安徽,加大了安徽家电产业的配套能力。如今,安徽已成为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各种家电工业园遍布合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上游企业。2009年4月13日,国内首条TFT-LCD第6代生产线――京东方6代线在新站试验区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将结束国内彩电行业的“缺屏之痛”,对国内彩电企业实现本地化配套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推动合肥乃至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加速承接产业转移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皖江城市带引进的省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占55%以上,2009年这一数字更是超过六成。目前,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一半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合肥、马鞍山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后,或许又将刷新上述比例。
  
  皖江市长们的“担心”
  
   一个产业或可改变一座城市。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历史上来看,产业变革、技术发展在空间上留下的轨迹,便是一些城市的衰落、一些城市的兴起。
   已走过10年历程的大连软件业使大连由一个重化工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代表城市之一。
   现在回头看义乌,当很多城市都还没有一个明确定位,工业、旅游、资源开发、高科技什么都发展时,义乌却一直在坚持走自己的路。全力打造的小商品市场逐步使义乌走向省内,然后由省内迈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从这一方面来看,义乌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虽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指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是包括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业、高技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6大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但在最近召开的一次“皖江城市带市长论坛”上,有不少皖江市长还是表示出了各种“担心”。
   作为《规划》编制组负责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为本报撰文解读《规划》时曾指出,上述6大产业的确定是通过认真研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方向,明确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和转移的主要产业,再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实际情况确定下来的。一方面,以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大承接沿海制造业转移的力度,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另一方面,依托皖江城市带的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和发展纺织服装、建材化工、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时,积极承接和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协作能力。
   对此,合肥市市长吴存荣的担心在于: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真正让外来投资者满意,真正把大产业“招进来”还要花很大的工夫。
   在占据了政策利好的大前提下,吴市长何出此言呢?
   “比如海关通关问题,上海的海关40分钟解决问题,我们安徽省要3天时间;比如物流的问题,安徽东向物流基本是畅通的,但是南北向物流基本是不通的。因为我国铁路是按照局划分的,上海局内的事好办,但如果从合肥到深圳,没有人能算得出来需要多长时间,因为要经过武汉、上海等3个铁路局。”
   吴存荣的担心多是类似这样的体制机制问题。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钢铁、煤矿时代的企业组织管理、文化环境跟汽车、电子、航天时代完全不同。“如果不能解决服务水平问题、环境问题、政策问题,包括物流成本问题,即使看起来我们的商务成本低一点,人家还是不愿意来。对合肥来说,这些方面还亟待加强。”
   六安市市长张韶春也怀有类似的担心。张韶春自己讲到,“我在接待一个客商的时候,他跟我说到六安投资有3个担心。第一个是担心产业配套问题,第二个是担心市场开拓问题,第三个是担心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其实,这位客商所列出的这3个担心同样也是地方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当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承接转移来说,怎么样让这样的担心变成放心,是六安当前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张韶春认为,虽然六安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机械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钢铁等产业配套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但在满足客商各方面的需求上还有很多的距离。“特别是如何东进西扩,保证物流和人流的通畅是下一步要着力打造的重点。”
   在宣城市市长虞爱华眼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宣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编制两个大规划。一个是承接规划,另一个是产业规划。宣城是安徽省中唯一一个和江苏、浙江紧密相连的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据了解,宣城为每个县,包括临近江苏、浙江的一些扩权镇都作出了空间规划。至于虞爱华所说的产业规划,具体是关于“宣城到底能承接什么产业”,由于人口较少,如果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难度可能比较大。
  
  城市带,谁带谁
  
   城市群、城市带,或是都市圈,不管称呼如何变化,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路径,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世界城市化的共同趋势。一旦形成城市带、都市圈就首先意味着各个成员之间已经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竞争的能力。
   目前,皖江地区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基础:芜湖的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和新型建材,马鞍山的钢铁工业,铜陵的有色金属,池州的非金属矿的深度加工,安庆的石化工业等。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皖江4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已支撑起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员王忠宏指出,如何构建一个以利益为纽带的上下联动机制,这对皖江城市带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例如,对外如何和长三角对接?对内,在10个城市都各自有着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的情况下,怎么处理10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我非常担心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为了争一个企业而发生的恶性竞争。这样对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文忠表示,“此外,就是引入产业低端化的问题以及污染的问题,这类企业的进入门槛需要严格界定。”
  
  美好蓝图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曾经给本报记者描述过皖江城市带的发展蓝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国家都从战略高度给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制定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一个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要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要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业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三是开放协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第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明显提高。第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15年的目标实现以后再经过5年的发展,皖江城市带将被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之一。
   按照沈卫国的设想,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现有的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汽车等行业。用现有的核心技术,再吸引一些外来配套企业或者上下游企业,把传统企业的产业链拉长,竞争的优势扩大。另一方面就是引进一些国家鼓励的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比如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把一些传统产业和引进的新兴产业融合成一体。
   王忠宏指出,“现在一谈到产业如何协调发展,大家都会说要能发展一些龙头企业、关键企业,这肯定是对的。但是我们在扶持大而强的企业的同时,也要扶持小而精的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日本的汽车企业和欧美的汽车企业采取的是不同的做法。日本很多要引进的都是零部件企业,欧美则是把整个企业引进来。这说明在招商引资的方式上,有的时候可以采取先引进关键企业,有的时候可以是先把配套做好,但不同的策略都说明,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有帮助的。”
  
  
  延伸阅读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在发展皖江城市群的同时要
  
  加大对皖北城市的政策支持
  
   本报讯 记者李杨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分析指出,安徽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上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安徽省已逐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纺织、食品等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
   报告对各项竞争力指标纵向分析发现,安徽省产业层次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安徽省发展的瓶颈之一。马鞍山、合肥、芜湖和铜陵,这4个城市的各项指标和综合竞争力指标表现较为一致,且5年内的情况变化都不大,是安徽省发展的排头兵。报告建议安徽省应继续大力发展这些先进城市,同时注意辐射作用,先进带动落后,达到均衡发展。
   报告还指出,安徽省的发展成本竞争力优势尤为明显,城市之间差距较小是安徽省的一大优势。
   安徽省紧邻长三角,地处东部沿海通往中西部的“咽喉”,具有独特能源、人文等优势,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安徽省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在中部崛起的大环境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安徽。
   此外,报告还建议投资者和求职者关注皖江中心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京九、京沪铁路沿线城市阜阳,以及旅游城市黄山等;同时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对皖北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