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融入长三角 促进合肥新跨越
2010-4-3 15:0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合肥、马鞍山等六市被正式接纳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会员城市,是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合肥要抓住机遇,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体系上全面融入长三角,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合肥新跨越。
在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之际,合肥、马鞍山等六市被正式接纳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会员城市。这是安徽城市第一次成为长三角城市“俱乐部”成员,标志着泛长三角已从概念变为现实,是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要求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8月份,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此后,在我省的不懈努力和长三角地区积极响应下,泛长三角交流和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泛长三角区域各地的共识和行动。
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异也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高地,但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实践证明,加强泛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和合作,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各个地区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为全国更大范围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提升长三角发展水平和竞争力,需要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长三角16个城市以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GDP,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实现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吸纳了全国二分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资。但与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的比重都相对偏小,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同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逐渐显现。借鉴国际大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提升长三角发展水平和竞争力需要构建战略腹地,扩展新的经济空间,积极吸纳周边地区参与分工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面配置资源,促进长三角城市功能和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挥合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需要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近年来,合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入了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102.12亿元,增长17.3%,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但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诸多原因,总量不大、发展不足、发展不强仍然是合肥当前的主要矛盾,提升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仍然是合肥当前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长三角当前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战略升级的重要阶段。主动接轨长三角,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将有助于合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合肥更快、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借助长三角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升合肥经济发展层次与国际竞争能力。
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
合肥被正式接纳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会员城市,这既是加强泛长三角交流合作的需要,也是对合肥近年来又好又快发展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合肥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提供了新的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长三角,实现合作共赢。
在思想观念上融入。我们要学习长三角地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永不停滞、敢于争先的精神状态,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比较开放的社会文化与相对成熟的商品经济文化,真正以思想的解放带动创造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带动工作的创新。
在体制机制上融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着先行先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我们要借鉴他们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政策最优、服务最好、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发展环境,鼓励和促进一切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加快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融入。按照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要求,积极做好与长三角交通规划的衔接,逐步实行高速公路的联网收费和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全力推进交通、水运、航空、能源、信息等综合基础设施与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拉近与长三角核心区的时空距离。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物流数据库等跨区域、全方位、统一的信息互通大平台。推进专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
在产业发展上融入。按照产业互补、合理分工、实现共赢的原则,积极寻找对接优势,梳理互动条件,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快形成与长三角区域多层面的产业关联,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体系。
在市场体系上融入。以市场为导向,清除妨碍要素流动的政策障碍和市场壁垒,积极推进区域范围内工商、质检、环保、金融、信用、涉外服务等方面的互通互认,加快建设经济区域大通关服务平台,打造城市间人流、物流和商流便捷通道。加快构建开放统一的金融、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逐步实现与长三角各类要素市场的对接与融入。
在全面融入中加快合肥发展新跨越
在全面融入中加快承接长三角及沿海产业转移。我们要抓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重大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合肥是中部地区距离长三角地区最近的省会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产业、成本、科教、环境等比较优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准确把握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合肥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当前,要把参与上海世博会作为展示形象、聚集资源、扩大开放、深化合作的重要途径,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
在全面融入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优势产业与长三角地区的融合,提高产业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全力打造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新型平板显示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千亿级产业,做大新材料、新能源、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推进现有开发园区扩容升级,加紧落实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打造若干个产值超千亿乃至数千亿的开发园区。着力承接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转移,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强化节能减排措施,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在全面融入中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集中,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最完善的区域之一。在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中,我们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大力吸引科技成果到合肥转化,大力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推动创新要素嫁接产业资源,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逐步建立与长三角互融互通的开放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和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立科技资质互认制度,实现创新平台共享和创新要素的全面对接。
在全面融入中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长三角是我国国际化进程最为迅速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全面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们要以长三角地区先进的发展机制为标杆,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为目标,用足用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等高的体制机制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在全面融入中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新格局。我们要在融入长三角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合作思路,健全合作机制,主动与长三角建立多层次的会商机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要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合作向社会、环境等领域发展,努力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孙金龙 作者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