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企业谋求四大突围

2010-4-14 23: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随着我国加入WTO相关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宽,外资企业可以方便地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企业也逐步走出国门,开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保税区作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枢纽,可以满足国内外企业对于贸易多样性及供应链完整性的要求。但是,企业的运作模式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跨国公司在贸易方式、物资流向、资金结算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把握市场脉络,与国际惯例接轨,满足企业需求。
  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例,近日管委会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专业调查研究,发现外高桥保税区企业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需求:
  企业对经营业务完整性的需求日益强烈
  外高桥保税区的贸易产业从一开始单纯的进出口贸易,已发展到一种新的形态,现今贸易包括仓储运输、分拨配送、展示展销、保税交易、电子商务、品质检验、简单加工包装、售后服务以及转口贸易、贸易代理服务等以营运中心为代表的贸易链。贸易、物流和加工功能,保税和非保税功能,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企业对非保税业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保税区企业,尤其是区内跨国企业为了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重新构建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模式,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而产生了对非保税业务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保税业务与非保税业务的配合运作,使保税区成为跨国公司整合其在上海、中国甚至整个亚太地区业务的平台。现在外高桥保税区内对非保税业务需求的企业遍布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生产加工领域。
  企业业务发展多样化对功能创新的需求日益强烈
  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业务的调整,企业在外高桥保税区的运作模式日趋多样化,迫切需要外高桥保税区针对其业务模式和特点与国际通行惯例相衔接,实现相关功能的创新发展,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企业要求对包括生产研发、生产营运、技术服务、成品分拨、维修业务以及保税租赁等方面进行功能创新,需要政府行政管理和相关监管模式不断跟进,以切合这种经济规律和适应企业对于经营多样化的需求。
  企业对进一步提高物流通关速度的需求日益强烈
  区港联动试点后,港口与物流园区之间迫切需要建立起更为顺畅的监管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政策设计的各项功能和区港联动诸多效能。园区企业希望进一步深化“区港联动”试点。减少环节和手续,降低成本,真正实现区港一体化运作,享受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和政策。
  区内的广大企业面对全球的竞争态势,为适应其区域客户的需求,对于货物的通关实效要求相当高。
  从某种程度上讲,通关速度能否满足要求,直接影响到企业对所落户国家和地区的选择。这实际上已不仅是企业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也已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竞争的战略需求。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和货物对于通关实效的高要求,外高桥保税区的企业迫切希望监管部门改变当前的监管思路,从对货物的监管转变为对企业的监管,大力推进区内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升电子监管水平,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行风险式管理和分类管理,利用信息围网等手段,进一步畅通保税区与境内外之间的货物往来。
  企业对以人为本的商务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保税区投资环境中商务配套条件的满意指数较低。如外高桥保税区10平方公里之内集聚了数千家企业和近18万人在这里经营和工作。企业迫切要求保税区加强会务、交通、餐饮、安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功能发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与生产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类商务配套需求。
  应该说,20年来,我国保税区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保税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规模、发展速度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保税区所在各地的经济发展有差异,各保税区起步有早晚,同时各地方政府对保税区在地方经济中扮演角色的认知不一所造成的。二是保税区现行政策法规不配套,各管理部门对保税区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三是保税区规划面积有限,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四是由于形势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有一些规定必须突破,有些功能需要创新等等。
  因此,立足于先行先试、与时俱进,立足于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进一步推动保税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对接的最前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目前全国各保税区都在探索向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方向发展,但是要成为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受到目前国家法律制度、国家外汇管理制度以及其它方面的限制。因此我们要在保税区现有法律、政策框架体系下,把保税区的优惠政策进一步用好用活,把保税区的自身功能进一步挖掘,发挥到极致,进一步按国际通行惯例运作和管理保税区,通过优化保税区自身功能来实现转型。
  如推动海关管理模式的改革。
  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探索从“货物管理”到“企业管理”的转型,构建“海关主管、企业自管、政府协管、社
  会共管”的管理机制,营造诚信、和谐、便利的运作环境,帮助出口企业维护客户的稳定性,增强出口企业的优势。
  又如推动“一个企业,两个市场”运作模式。由于保税区内跨国企业运作模式的多样性,客观上存在既有对保税货物的需求,又有对非保税货物的需求,这就是“一个企业,两个市场”的运作模式。这就面临着非保税货物能否进入保税区,进入保税区后如何来管理,如何来帮助企业降低运作成本等问题,这就是保税区的功能问题,解决了“一个企业,两个市场”的问题,保税区的功能就会进一步提升。
  再如推动“一处注册,多地运作”模式。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不同类型的特殊监管区。上海浦东就有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这些区域里的落户企业都有在不同特殊监管区运作的业务需求,所以要探索企业工商登记的变革,推动企业“一处注册,多地运作”、“一卡通”的模式,减少企业机构重复设置、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此外还有如何满足外资贸易公司开展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的需求,如何使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到实处,如何满足客户在保税区内进行保税产品的维修业务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改善保税区的总体投资环境等等。
  保税区的运作模式日益丰富多样了,保税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了,保税区的运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了,到了这个时候,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发展转型也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才能使中国保税区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发挥持久的竞争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