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培养的利弊之辩

2010-4-1 2:1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李卫卫
    对于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来说,提起订单式培养一定不会陌生。所谓的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是院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招生,设立独立专业或班级,并由用人单位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校企有效实现共赢的一种模式,订单式培养一直以来都备受物流院校和相关专业的青睐。目前,我国不少物流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将开展订单式培养作为解决物流人才缺乏,提高物流人员队伍素质,推进物流业管理、技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但是最近,记者却从北京一所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科带头人马老师那里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我们前几年也曾经和一些企业合作开设过几期订单班。虽然当时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反馈都还不错,我们还是决定以后不再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了。”马老师坦言。
    谈及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他表示,虽说订单班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就业,学校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密切与物流企业的关系,但是在总结教学实践中的得失时,他们还是认为,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并不利于学校物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订单班的就业不成问题,可以很好的拉动专业的就业率。而对于一个新专业来说,高就业率就意味着生源有了保障,这就为专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学科建设之初,订单式培养的确可以帮助新专业快速起步。”对于订单式培养的一些优点,马老师并不讳言。“当初我们也曾为能开设订单班而兴奋不已,但是随着专业实力的逐步提升,我们开始一步步认识到物流专业要想健康发展,做大做强,老是围绕着订单式培养来‘打圈圈’是一种极为短视的行为。”
    马老师坦言,专业过分依赖企业的订单,一方面会使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一味满足用人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也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性,专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会随之减弱。“把专业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几家企业身上,无异于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一旦这些企业的用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我们的学生就业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会让专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正是因为出于这方面的考虑,马老师所在的物流专业开始逐渐抛弃这种培养模式。
    虽说马老师一直强调他们学校对订单式培养的“排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仍然有很多老师对他们的这种做法表示异议。
    来自北京另外一所中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于老师就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忠实拥趸”。他认为,马老师所谓的担心并非是订单式培养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将一些环节处理到位。
    于老师介绍说,他所在的学校已经送走了好几批订单班的学生,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方共赢。作为物流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他感受最为明显的是订单式培养对于学科建设的促进。
    “在订单班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同一些教授企业课程的实操专家建立了密切联系。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流,不但加深了专业教师对物流行业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我们物流实践教学的能力。而这些吸收到的经验,我们直接也运用到了普通班学生的培养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我们专业自身的教学质量。”于老师告诉记者。
    正是因为从订单式培养中尝到了不少甜头,所以他认为此前马老师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的顾虑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在一所中职学校教授国际物流课程的刘老师,虽然也同于老师一样认为订单式培养益处多多,但他同时也毫不隐晦其中的一些弊端。“一些学生进入订单班之后,因为没有就业的压力和后顾之忧,有少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降低。”刘老师颇为担忧地说。
    在他看来,如果想改善这种状况,进一步调动订单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树立一定的危机意识。所以,在同合同企业商议之后,刘老师所在的学校在订单班的培养过程中引入了淘汰机制,一改以往“一进班,必进厂”的“终身制”培养模式,视学生的表现让其“能上能下”。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再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