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加大服务业发展措施 经济贡献日益提高

2010-3-24 4:4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9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山东省枣庄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一箱油”理念,实施一大战略,打响三大战役,强力推进“二日游”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全市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总量不断扩张,增幅逐季升高,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一、服务业发展特点

  (一)服务业发展措施加大。倾力打造节会经济,打造服务业发展新亮点。全市通过深度挖掘枣庄节庆资源,筛选策划了40个节会活动,努力打造“节庆年”。成功举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第二届中国·枣庄二手车博览会、山东省首届运河龙舟大赛和中国·枣庄“春之声”温泉节等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节会活动,同时还举办了市民参与度极高的年货博览会、元宵共享消费日、首届桃花节、首届梨花节、首届中国(枣庄)家居文化艺术节和国庆·中秋“迎双节欢乐团圆购物节”等多个节会活动。节会期间,全市消费市场销售额和增幅均创下历史新高,间接拉动全市消费总额近13亿元。其中,第二届中国(枣庄)二手车博览会,共有1000多家二手车经销商参加博览会,销售额总计5600万元,参展商比首届博览会增加近700家,销售额增加1600多万元;国庆·中秋“迎双节欢乐团圆购物节”期间,全市各重点调度的大型流通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3%,客流量达到230余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7%;中国·枣庄“春之声”温泉节期间,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共接待游客18969人,营业收入共计108万元,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4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

  (二)服务业投入持续加大。积极推进“四引”、“七个一”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整体实力和水平的提升。在全市引进一批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商业名店、大型专业市场;改造提升一条餐饮美食街,引进一家餐饮名店和商业名店,新上或完善一处特色突出的大型专业市场,新建一座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建设一个湿地、一个温泉、一个生态园。全市67个服务业重点项目,过10亿元的2个,过5亿元的6个,过亿元的28个。通过举办专题招商会招商,签约服务业项目17个,利用外资27.4亿元。全市引进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和专业市场30家,“四引”、“七个一”项目共完成投资58.4亿元,同比增长55%。2009年完成服务业投资220.3亿元,增长55.2%,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38.0%,比上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53.07亿元,增长12.7%,高于GDP增幅0.1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4.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29.4%,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8.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四)服务业税收稳步提高。按税务部门数据,2009年服务业税收达30.18亿元,同比增长35.3%,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9.9%,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提供的税收增长34%,是全省平均增幅的3倍多。旅游营业税增长421%,而全省增长22.9%。

  (五)服务业用电量快速增长。用电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09年全市服务业用电量6.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2%,增速比全社会用电量高出24.9个百分点,高于工业用电量24.9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69.8%,公共事业及管理组织增长53.1%,商业、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4.9%,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16.5%。

  二、服务业各行业精彩纷呈

  (一)消费品市场回暖、增速加快。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8亿元,同比增长18.9%,增幅实现稳定回升。从今年4月份开始,枣庄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幅有逐步企稳回升迹象,消费品市场及零售商业在困境中逐渐回暖。其中,1-4月增长17.0%,1-6月增长17.5%,1-9月增长18.0%,1-11月增长18.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5.3亿元,增长20.3%,增幅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4个百分点,高于批发业和零售业1.3个百分点。汽车消费显著加快,成为城乡消费市场的大热点。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5.5亿元,增长83.4%,汽车销售出现了明显的升温势头。汽车消费作为重量级消费产品其增速加快有效拉动了消费的较快增长。

  (二)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2009年,金融业完成增加值20.88亿元,增长31.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10.75亿元,比年初增加189.78亿元;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443.62亿元,增加68.90亿元。年末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586.84亿元,比年初增加174.6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310.26亿元,增加108.93亿元。全市19家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1.72亿元,比上年增加4.98亿元,增长2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37亿元,增长36.2%;寿险保费收入16.35亿元,增长27.8%。赔款支出4.96亿元,比上年增加0.47亿元,增长10.6%。

  (三)房地产销售再现火爆。2009年,在经济刺激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全市房地产市场提前结束调整而急剧升温,出现了投资和价格回升、成交量大幅增加的现象。房地产在全社会投资中的占比达10.8%,比上年高3.0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达到18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4%;实现销售53.3亿元,增长80.7%。

  (四)住房相关类商品销售加快。随着住房市场的回暖,家具类、建筑及装潢类等与住房相关的消费品的零售额也呈现较大幅增长态势。2009年,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统计,家具类增长70.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7.8%,金银珠宝类增长47.1%,五金电料类增长22.2%,针纺织品类增长23.4%,家用电器类增长20.5%。这些热点消费品需求的回升对全市消费的较快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公路、水运客货运周转量均保持稳步增长。公路客运量6802万人,旅客周转量44466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6.9%和33.6%;公路货运量22286万吨,货物周转量2304622万吨公里,分别增长5%和20%。水路货物运输量790.85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28749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74.7%和55.9%。港口货物吞吐量1517.19万吨,增长2.5%。

  (六)文化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34万人次,增长23%;境外入境人数3.1万人次,增长24%;旅游创汇收入385.4万美元,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58.6亿元,增长30%。特别是开展的二日游活动效果更加显著,共接待游客15.27万人,销售二日游套票13.74万张。

  三、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枣庄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特别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服务业总量小、占比低、速度慢。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1%,在17市中仅高于莱芜、日照和菏泽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落后于全省平均4.7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3位。增长速度低于第二产业0.9个百分点。

  (二)新型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交通运输业、批零、住餐、金融、房地产占68.3%,仍是枣庄服务业的主要力量,而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的主导带动作用不够突出,像软件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型服务业的行业仍属空白。

  (三)旅游业发展急待提高。尽管2009年枣庄的旅游业增长迅速,接待游客量、综合收入等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对于全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

  (四)服务业载体还有待加强。枣庄服务业企业缺乏实力强、影响大的服务业大企业。2008年全省确定重点培植的100个重点服务业企业,全市仅有1家(山东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全省确定重点培育的7类50个服务业重点园区,全市只有2个(枣庄市三角花园商务商贸中心区、枣庄冠世榴园风景区)。服务业载体少,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未来几年目标。一是正确定位服务业。确立以服务业和低碳经济为支柱的经济格局,大力向服务业调整转移,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二是制定中长期规划。目前,全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和服务业加速的重要阶段,已经奠定了加快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要规划好服务业发展规模、项目建设和提升能级的具体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服务业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实现服务业与工业齐头并进,与农业协调发展。三是加强产业引导。对交通、物流、旅游业等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提高服务业发展的集群化、集约化水平。四是进一步突出功能分区。通过抓功能性项目开发和重点区域项目开发,突出重点细化分区,凸显产业区、商业区、风景区、休闲区等的特色,形成有影响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分区特点。

  2、转变观念,创造生产型服务需求。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改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念,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渗透、融合和互动发展,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一是转变观念。深化专业分工,引导生产制造企业树立外包理念,让专业化企业提供服务,推进企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发展。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打造服务业发展载体,强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机制,促进相互支撑。把打造服务业载体放在优先位置,通过采取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来支持载体建设,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区际现代物流平台。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高效、一流的物流平台和现代物流技术;对重点物流产业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业生产效率;对垄断性服务业继续完善改革,通过市场竞争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

  3、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扶持,不断增强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一是要在财政税收、土地政策、价格政策等方面制定优惠措施,对服务业发展进行引导扶持。二是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加强服务业领域的诚信建设,推动并鼓励企业争创服务业品牌。四是要支持重点企业“走出去”,引导推动服务业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不断扩大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4、把握优势,推进现代服务业升级。一是建立服务业发展体系。从枣庄的发展优势、产业关联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考察,应建立以现代旅游业、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技术研发、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为主的服务体系。二是以重点产业作支撑。充分依托和强化现有的产业优势,向服务业领域延伸拓展。尤其抓住运河申遗和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的机遇,把重建台儿庄古城作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起爆点”,拉动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三是依据优势促进服务升级。要充分依据自然、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以及商业基础、人文优势,推进功能提升与产业发展,聚集现代旅游、物流、信息、文化娱乐等支柱行业,集聚品牌和关键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特色。

  5、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非农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决定服务业发展需求,服务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一是围绕“三农”服务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加强农民培训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经济管理咨询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项目。二是充分利用生产、生活资料消费的需求刚性和国家实施的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传统商贸圈功能和区(市)乡(镇)连锁店、农家店的延伸发展,促进以内需为主的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完善健全科技、信息、中介、装饰装修、医疗保健等社区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城乡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区(市)乡(镇)商业、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形成和完善农村服务业的支撑体系和新的增长点。

  6、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在服务业中,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度高的产业,其价值来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要牢固地树立人力资本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一是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二是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三是采取得力措施,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操作技术水平,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