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航母时代即将来临

2010-3-14 20:0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实习记者 路宁
    如果盘点我国能源界2009年的大事件,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绝对榜上有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随着山西煤炭改革接近尾声,河南和内蒙古这两大煤炭资源大省(区)的煤炭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有专家预测,备受业内关注的煤炭整合运动,有望在虎年席卷全国。
改革范围:从一省到全国
    2009年年底,随着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接近尾声,河南和内蒙古这两大煤炭资源大省(区)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目前,山西的煤炭改革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河南即将出台煤炭企业整合方案,此外,2009年跃居我国产煤第一大省的内蒙古,今年也将加大小煤矿整顿力度,产能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将全部退出市场。
    业内人士预计,2010年备受关注的煤炭整合运动,进入虎年之后,有望席卷全国。
    之前的2009年10月份,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在一次发言中透露了河南煤矿整合信息,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河南将步山西后尘进行煤炭整合的判断。“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一位工作人员曾对外公开表示,河南的矿产资源整合是全国最早的,而在河南的矿产资源整合中,煤炭又是首当其冲。
    事实上,河南煤改要早于山西,其起点可以追溯到1997年,本轮煤改是上述几轮的承续。
    从2004年开始,河南就率先对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进行整合。经过这次将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为主要目标的整合后,河南省煤炭骨干企业占有及控制的资源达到全省的90%以上,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河南的小煤矿数量从原来的1569个减少到508个,每个煤炭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年以上。
    河南省煤炭骨干企业也按区域就近整合,最终形成了以平煤集团、义煤集团、郑煤集团、鹤煤集团、焦煤集团、永煤集团为主体的7大煤业集团。
    实际上,除了河南外,内蒙古、山东、陕西、新疆等地都将先后进行煤炭产业的大重组、大整合,不出意外,未来的煤炭格局将形成地域特点显著的产业集中格局。
    “事实上,其他省份的煤炭整合速度将比山西更快。”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表示,一方面,其他省份将参照山西经验,有了先行案例;另一方面,山西煤炭整合,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复杂利益,其他省份的煤炭整合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些,这也有利于煤炭改革的加速进行。
    2月24日,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表示,2010年,中国煤矿整合的速度仍然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山西在去年大举合并煤矿之后的产量恢复速度,将是今年国内供应形势背后的关键因素。河南等其他产煤大省计划在2010年推进各自的行业整合计划。国家能源局近期预计,今年各省的整合计划可能会使国内煤炭产量增长率从2009年的12.7%下降至5%。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各省煤企的整合加速,煤炭集中的提高,一方面,煤企将在煤电博弈中占据优势,这也将加速煤电联运步伐,提高终端用户的生活、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煤电一体化趋势今后也将加速。“煤炭全国加速整合,是大趋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煤炭整合,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有助于煤炭资源的良性开采,同时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改革方向:规模由小到大
    早在2009年4月,山西省发改委主任李宝卿就曾对媒体表示,这一轮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根本目的是提高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上,也是被逼无奈之下的决断。
    有资料显示,山西煤监局对近两年国有大矿与地方小矿的产量和百万吨死亡率进行比较,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而乡镇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高达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此外,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资源浪费和安全事故问题,山西省煤炭整合势在必行,晚改不如早改。
    “山西干部形象地概括了小煤矿的‘四大害’,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草菅人命、腐蚀干部。”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介绍说,煤炭工业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和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必须走大企业主导、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他举例说,目前美国年产煤10亿吨左右,排名前4的公司产量占70%;印度年产4.5亿吨煤,1家公司就要“包干”九成。
    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使管理部门很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
    在30年的小煤矿发展进程中,一些小煤矿在采矿权人未经法定变更的前提下,多次非法转让;有的煤矿经营者私下签订投资协议;有的煤矿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情况下,引进外地投资者盲目经营;更有抱着“炒一把、捞一把”想法的外地游资总是钻空子试图非法“买矿”或“卖矿”;极少数外地投资者受利益驱动,为了取得小煤矿的实际控制人地位,甚至不惜花费“黑钱”。久而久之形成了采矿权人、法人代表、非法承包人、私下投资人、实际控制者十分混乱的“治理格局”。细心的人会发现,前些年发生安全事故的多数就是这种关系复杂、管理混乱的煤矿。
    “有水快流”的小煤矿办矿体制,使得小煤矿产权和行政隶属关系十分复杂。资深煤炭专家、原煤炭部副总工程师郝凤印认为,我国过去近30年“有水快流”的办矿体制,是服从上个世纪后20年经济翻两番战略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是一种带有过渡性、权宜性质的体制安排,并不代表世界煤炭业的发展潮流。”
    此外,不少煤矿存在的少报和瞒报产量、超能力生产等违规行为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原因。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省矿井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煤矿整合重组协议签订率已达到98.5%,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6%,采矿许可证换证率达到90%,被整合重组煤矿符合条件的正陆续复工复产,保留矿井技术改造有序进行,部分资源枯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正在实施关闭。
    而且,随着整合工作的开展,山西省煤炭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全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018人,下降27%。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72%;煤矿事故起数下降40%,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28。
    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指出,产量规模是我国煤炭市场准入的主要标杆之一,煤矿超产是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掌握煤矿产量,不但是重要的税控手段,更是政府调控煤炭市场的重要决策依据,“政府应该对违规者进行严惩,这是唯一的办法。”
改革目标:实力由弱到强
    重组前山西省仅有1个年生产能力达亿吨的特大型煤炭集团,2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单井平均规模只有36万吨;重组以后,全省将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煤炭集团,3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集团,11个1000万吨级的集团,还有72个300万吨级左右的地方集团公司,单井平均规模跃升至110万吨。
    更重要的是,调整后新组建的集团将全部实现机械化综采,山西煤炭生产矿难频发和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现实,有可能成为历史。
    经过重组整合后,至2009年底,山西煤炭行业办矿主体已减至130家,矿井数量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已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提升至年产100万吨以上。山西的下一步目标是,将主体企业缩减至100家左右,这意味着,还有近30家企业将进一步被整合。
    数据显示,内蒙古在2005年就砍掉2000多个小煤矿。整合后,内蒙古煤矿总数由2000年的2009处减少到目前的501处。煤矿平均单产,由14万吨提高到了目前的100万吨以上。
    此轮兼并,可以促使煤矿全面采用机械化综采,有人预计,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将减少74%。矿井采区平均回采率也能大幅提高,或许过去采100年的煤炭资源,现在可以延长到200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如果全部是大的国有企业把小的民营企业兼并掉,那么从短期来看,好处立竿见影。安全问题、技术问题、回采率问题,都能迅速进步。从中长期来看,还要关注效率问题。煤炭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如果全部国有,国有与国有之间也会竞争,但国企主要还是“以大为先”。由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能源价格整体趋势走高,降价或少涨价的唯一办法就是竞争,提高效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