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推涨背后的钢市现状

2010-3-14 20:0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西本新干线特邀撰稿人 一家之言
    国内知名钢铁现货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监测的数据显示,春节后第一周(2月22日~2月26日)沪市建筑钢价试探性小幅度上扬后即出现疲软,部分报价开始下探,截至2月26日西本钢材指数勉强维持在3720一线。在此期间,全国主要建筑钢材市场价格运行继续分化,截至2月26日,华南区域广州市场螺纹钢代表品种规格价格报在3870元/吨,较节前下跌10元/吨;华北区域北京市场螺纹钢代表品种价格报在3800元/吨一线,较节前上涨50元/吨。
    如果说华东、华南区域市场建筑钢材价格节后的表现,总体还是顺应市场供需基本面状况作出的正常反应,那么面对华北市场的开局强势,自然是要在随后着重关注分析一下。在此之前,还是一起进入本期库存数据分析。
螺纹钢库存总量分析
西本新干线监测的数据显示,2009年2月26日,上海市场主要仓库HRB335牌号Φ10~32mm螺纹钢库存总量为614200吨,同口径统计范围数据较2月19日增仓24400吨,增仓幅度4.14%;同期,主要仓库HRB400牌号Φ10~32mm螺纹钢库存总量为352500吨,同口径统计范围数据较2月19日增仓9200吨,增仓幅度2.68%。综合数据,本期沪上螺纹钢总体增仓33600吨,总体增仓幅度为3.6%。西本新干线监控数据显示,沪市螺纹钢连续14周保持增仓。
分规格库存量分析
从具体规格结构来看:(如下表一)
    截至2月26日,国内知名钢铁现货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监控数据显示,本期沪市建筑钢材总库存量数据变化情况如下:
    本期沪市建筑钢材总库存量数据中增加的规格是:HRB335牌号螺纹钢 Φ16mm、22mm、12mm、20mm、18mm和28mm规格,增仓幅度分别为8000吨、7800吨、6000吨、4100吨、3000吨和1400吨;HRB400牌号螺纹钢Φ25mm增仓7000吨、Φ22mm增仓2700吨、Φ16mm增仓1300吨、20mm增仓1000吨、Φ10mm增仓600吨。
    本期沪市建筑钢材总库存量数据中减少的规格是:HRB335牌号螺纹钢Φ32mm、14mm,减仓幅度分别为2000吨和900吨;HRB400牌号螺纹钢Φ12mm减仓1300吨、Φ32mm减仓 800吨、22mm减仓 800吨、Φ14mm减仓300吨、Φ18mm减仓200吨。
    综合本期库存数据来看,西本新干线首席评论员分析认为,对照各规格最新库存数据变化来看,变化趋缓的迹象十分明显。从主要大规格例如Φ25mm螺纹钢资源存量变化来看,根据历史同期、同状况数据分析来看,接下来库存增量有限已基本成为后期的运行趋势。
分产地类别存量分析
另从综合产地结构方面看,截至2010年2月26日,上海市场螺纹钢资源库存量主导产地前十二位排名如下:
    从西本新干线总结的产地数据来看,本期库存数据中总量超过万吨的产地数量增加至25家,超万吨产地库存累计793000吨,较上期增加约50000吨(上期24家过万吨产地累计742000吨),另有12个产地资源库存量超过5000吨,累计90000吨(上期12家产地累计92000吨)。对比来看,本期库存数据中超过5000吨的产地数量为37个,总库存量883000吨(上期36家过5000吨产地累计库存量834000吨)。
    上述统计范围中,属于华东本地资源库存规模为46万吨(上期数据为45万吨),来自东北、华北区域产地的资源库存规模为21.5万吨(上期数据为20万吨),来自山东区域产地库存资源总量17.5万吨(上期数据为15.8万吨)。
    西本新干线监测的沪市建筑钢材库存资源产地来源统计数据显示,上期库存数据增速明显放缓,这其中华东本区域(江苏、安徽等地)钢厂增量有限是主要因素,而纵观华北、东北区域钢厂以及山东区域钢厂,抵沪资源量较春节期间还要增多,笔者就此请教了西本新干线首席评论员,他给出的意见是,库存增仓接近尾声,类似资源增仓应与到货周期有关,换言之也就是这一部分资源也属于春节期间发往沪市的。结合产地数据来看,库存接近顶峰的趋势或更明朗。
总结分析
    西本新干线综合库存监测数据显示:沪市螺纹钢库存量继续增仓至966700吨,盘螺库存量约为47000吨,线材库存量约为153000吨。综合来看,本期沪市建筑钢材库存总规模约为117万吨。
    就本期西本新干线监控的库存数据变化情况,结合当前建筑钢材市场运行趋势,西本新干线首席评论员认为,市场总体运行压力明显,市场价格阶段性选择弱势运行或不可避免。
    承接开篇的话题,在建筑钢材市场冬储开始之初,华东区域市场价适中,华南区域价格居高不下,对比主要建筑钢材生产厂家状况来看,上述区域较华北、东北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都在客观上分担了华北市场压力。从华东、华南区域市场节后库存储备数据来看,这种分担是直接而有力的。这样的分担,使得华北、东北区域在本地终端需求有效启动前,承载的库存压力降到了极点。
    另一方面,华北、东北区域生产厂家整合,该区域生产厂家对于市场价格的把控能力,或将在这个春天鲜活地表现一把。在华东区域钢厂一再选择静默观望的情况下,华北区域钢厂春节后便开始火烧火燎地开始了“启动仪式”,例如某厂出厂价格上调100元/吨,或者更甚。
    类似的调整也在此前得到了半官方、权威人士的赞同,认为这是市场行为,钢厂自己要亏本了,成本要增加了,涨价无可厚非。
    对于此,撰稿人个人自认为不能苟同。首先是钢铁生产企业从来都是利润源头的实质控制方,以钢厂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对比来看,出厂价格基本上是一年366天、全国200%行政区域高于市场价格,“价格倒挂”现象之普遍,超出了所有人能够想像的地步。
    按照此前市场运行的一贯逻辑,钢厂与流通代理商签订代理协议后,可以肆意修改与代理商之间的合作协议,可以增加其代理量、也可以削减其代理量,可以任意上调结算价格,并冠以“按市场实际运行调整”之类的说法。类似的做法,使得钢铁生产企业养成了“并不在意原材料成本有多高、自身效率有多低的恶习”,因为成本总是能够转嫁出去的。
    而类似的做法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国内钢铁企业在生产计划上的盲目,不管需求强弱,不论需求实际变化,钢厂自管生产,这从客观上造成了国内钢铁产能无序增长,也从客观上造成了我们自身需求庞大且杂乱无章,造成了钢铁产业大而不精,大而不强。
    更为严重的是,钢铁产业类似的市场格局下,生产企业主要精力并不能摆在钻研高精尖钢铁产品研发问题上,而是花大力气关注钢材产品销售,紧紧抓住钢材产品销售利益不松手。无论放到哪一种经济体制环境下,类似的关注重点误差,毫无疑问会造成“社会化分工”不明确,会造成本末倒置,会形成混乱不堪的产业格局,国内钢铁产业现状,已经很好地对这种分工不明的产业格局造成的恶果给出了诠释。
    似乎是激动了一点,驳斥某些观点笔墨过重,回到我们的微观市场。以市场现阶段库存状态来看,接下来的农历二月开始后的市场消费能否有效启动,将是市场运行方向关键中的关键。真实需求若能强势启动,市场会迎来一轮热启动,若真实需求无望,西本新干线特邀评论员给出的3月份预警“先抑后扬”,或将如约而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