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经济竞争逐渐提速

2010-3-1 20:4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城市发展得好或不好,直接影响着国家财富的积累和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对中国而言,中国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看中国是否建立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

  近日,相关媒体以较为震撼的标题———《争夺中心地位 中国西部城市自相残杀》,报道了西部一些大城市争相发展的状况,折射出电子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至西部的西进过程中,西部城市为谋求自身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文章主要剑指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使街谈巷议中的“成渝之争”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而2009年,一组数据给济南市造成的冲击,也使济南和长沙这两座相去甚远的省会城市展开暗暗的角力。据悉,2009年,长沙的经济总量已经和济南相差无几。经初步核算,去年济南经济总量是3350亿元,同比增长12%;长沙的经济总量为3300亿元,同比增长14.5%。于是,有人惊呼,作为全国经济三强省份之一———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大有被中西部地区的长沙一举赶超之势。

  被媒体和读者冠以各种名称的一组组城际竞争数据,在用不争的事实告诉人们,城市之间的角力态势正逐渐浮出水面。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竞争,尤其是城市经济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为在相对的沉寂过去之后,许多城市都期待在这一轮起跑开始时,自己的城市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名次。

  城市竞争由来已久

  有媒体表示,同一层面的城市之间暗地里的较劲远非始于今日,且早已呈现“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波涛汹涌”之态。对此,专家给予了认同。他们认为,城市间的竞争,即所谓的“腹地”、“中心”、“引擎”等之争,既是实力的较量,也是对自己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争夺,更有对城市发展空间的争取,所以,有危机意识的城市从来不敢掉以轻心。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京沪之争”最令大家耳熟能详。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会坚如磐石,这点曾令人们深信不疑。然而从1999年开始,国内外企业展开了一场将总部迁往上海的大迁徙运动。在一次有关全国企业家问卷的调查中,几乎所有企业家都表示,如果要“迁徙”,上海将是他们的首选之地。上海商业环境非北京所能及由此可见一斑。

  早在计划经济年代,北京就是全国的领跑机,面临着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巨大冲击,北京能否找回往日的自信?相关人士表示,地位独特的北京是从来不服输的,近年来,北京的雄心和对未来的抱负在“中央商务区”建设中充分显露。在北京人的努力下,全球顶尖级的跨国企业摩托罗拉、惠普、诺基亚、通用汽车等都把总部安在了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北京依然享有了跨国企业之都的美誉。

  不过,据相关人士透露,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曾组成考察团到上海和广州等地调研,兄弟城市的发展又一次给北京方面带来不小刺激。以基础设施为例,北京的轨道里程规划是到2015年达到561公里,而上海与广州在这一方面同样雄心勃勃,上海更是在2012年就将超越北京2015年的规划里程,到2020年的规划里程将向900公里迈进。

  “深穗之争”也是颇有渊源。广州一直以珠三角经济、文化中心自居,但当深圳由一个边陲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后,广州备感压力。而后起之秀深圳,更是不甘于局限在广东省内,将自己的定位直指国际性大都市和区域性经济中心的位置。一轮轮角力过后,近期,随着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临近,穗深又开始发力比拼珠江三角洲未来物流之都。

  广州是全国发展物流业条件最成熟的地区之一,有相当发达的综合运输体系,拥有多条国道、亿吨大港、国际空港等,有大量的货物生成,如世界500强已有约100家企业在广州设厂。深圳的优势很大程度体现在与香港的特殊地域关系上。深圳相关负责人指出,21世纪物流业占深圳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0%提高为15%—20%。据悉,深圳正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筹办现代物流研发中心,解决深圳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有人分析,由于深圳位于国际性贸易中心及购物天堂香港和华南传统流通产业中心城市广州之间,处境比较尴尬。与香港比,深圳面临着不可逾越的体制障碍———香港有自由港政策;与广州比较,无论是所处区位还是流通产业传统辐射半径及流通产业的水平与规模来看,在一定时期内还处于劣势。因此,一旦广州在物流业发展上占据优势,深圳市很可能陷于腹背受敌的局面。

  “成渝之争”同样属于重量级的竞争。网友坦言,在很多成都人眼里,成都无疑是四川的老大,甚至是整个西部的老大。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一直在与成都争夺西部老大的交椅,这让成都人感觉很不爽。而与此同时,直辖让重庆从四川的压抑中解放出来,战胜成都成为了这种情感的自然宣泄。这或许就是成渝之争的最初来源。

  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正经历一波“西进运动”,“成渝之争”也与时俱进地迈向新的领域。过去一年,重庆努力改造老工业基地,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较早之前,西部最大LED生产基地成都也成功吸引英特尔中国总部落户,同样在努力打造其高新技术产业。据悉,不单是IT产业,西部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是重庆、成都争夺的一个目标。

  城市经济主导城市竞争

  近年来,以城市为主要单元的地方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城市正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心和基点。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练和积累,中国各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关注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有人直言,城市竞争不是意气之争,更多的是关乎一个城市经济地位的竞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地位大比拼的命题俨然成了城市竞争的主旋律。

  相关人士表示:“省部级城市的竞争相对而言更为激烈,这是因为一个省区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这个省区的整体竞争力。”城市之间的竞争,除了生产要素的竞争,比如吸引资金、吸引项目、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之外,更多地是向中央争取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而谁拥有地区经济主导权,在经济发展中似乎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从近年来城市发展的脉络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便是产业的培育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谁跟得上步伐则能脱颖而出,反之亦然。“深穗之争”、“成渝之争”中,各类城市对新兴产业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明白无误地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更能说明问题。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产业发展主要靠中央政府根据具体需要来确定和调整。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都曾在过去为中国工业化发展,为各自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功劳。但在改革开放后,一方面,一些东部沿海城市率先实行改革开放,采用新的机制,发展新的产业,竞争力获得迅速提升;另一方面,老工业城市受到传统体制和传统产业的双重羁绊,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相对东部沿海的新兴城市慢下了节拍。这些城市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当地区域经济的龙头。同时,这些城市的发展水平,也受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如果能够抓住全球产业调整机会,利用其产业基础优势,尽快使自己加入到全球化的链条中去,同时加快国企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变劣势为优势,这些城市完全有可能使自己重获昔日的重要地位。

  专家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突破了疆域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吸引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用于自己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因而,每座城市的市长应当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资源的配置,考虑城市主导产业处在哪条生产链的哪个环节,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努力。

  业内人士认为,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来整合资源,制定符合市情的经济发展政策,是中国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中国近3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能保持近10%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城市在竞相发展自己。故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竞争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只要处理得当,竞争同样可使城市得到“双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