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物流差什么?

2010-2-7 0:4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王文
    在如今各个零售企业都在穷其所能地为降低成本追求 “高效物流”的今天,对于本土零售企业来说,在物流操作上都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中国的零售企业的物流操作,仍在奠基阶段。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留住物流人才、自动化和信息化方面的跟进成为中国零售物流的当务之急。
摇摆不定的物流模式需求
    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的零售企业都在图谋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物流水平。他们与这些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后,就意味着物流方面的成功吗?麦德龙中国物流的操作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开始,麦德龙通过几年的时间用监控第三方物流公司 (利丰占60%以上,属香港公司)的方式谋变,但是他们失望了。继而又启用自己的物流配送,2003年底时建立了第一家配送中心,现在希望通过监控第三方物流公司与依靠自己的物流配送相结合的模式管理物流。但是谁也不好说,将来麦德龙物流就会定格在这种模式上。
    百安居的物流显然也在尝试之中,他们已经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拖沓和不便显得不耐烦了,开始启用自己的物流配送,进而使百安居中国物流的模式初现端倪,这和麦德龙的物流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认为应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但是可见他们在对自身物流模式需求缺少的必要的认识。是寻求一家技术和配送体系比较先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是继续维持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物流模式?还是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和物流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零售企业对自身采用哪一种物流模式更适合、更高效而琢磨不定。
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人才缺失
    我们总在说物流人才的 “流失”,其实还不如说从来就没有过。熟悉大专院校课程的人都知道,在从前的商学院中有一个储运系,但是仿佛是一夜之间,储运系的牌子没有了,忽然又挂上了物流系的名字,物流系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但是物流行业的现状是,需要的不仅是这样一个学科,而是真正的物流科学。
    由我国传统储运业改造成为现代的物流,需要追求机制与管理的现代化,而并不是刻意追求设备设施上的改进。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储运和现代物流的主要区别。如果物流经理不能加强对物流的认识,则势必会永远停留在操作层。
    物流经理很抢手,中国缺少真正的物流经理,最好的物流经理也只是储运出身,更何况无数的物流经理是半道出家,甚至可能是学财会出身,不得不感叹现在物流经理的稀缺。已有的物流经理们至今仍在迷茫中前行,他们既缺少国外先进技术的引领,也没有多少中国的经验可以借鉴。
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速度缓慢
    如果我们看一下国外物流信息化的应用,就不难发现我们存在的差距:中国零售企业的物流操作比国外物流差得还很多,信息系统操作不能跟进,直接信息工具匮乏。
    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大多靠的是人工操作,而非信息系统的使用。国内在跟车系统上几乎是完全手工操作,多数零售企业在做物流时,一直是采用派人押车的形式。我们不妨看一看富士物流配送中心,他们与日本电话公司合作,将这套系统与电话公司联网,利用电话发射台的装置,每隔15分钟就显示一次所有配送车辆的当前位置。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系统可以分析每条配送路线和每辆车的平均运输时间,以及星期几的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和天气的不同对运输时间的影响等等,这些数据都可以计算出来。
    上海农工商超市总经济师周勇谈到农工商现在的发展时说,应该是信息管人,转变人管人的现状。但是真正做到系统管人,绝非易事。目前从事零售业物流配送的企业多数都遇到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现代物流需要现代化的系统和工具辅佐,需要现代化的规划、设计、分配和组织。中国零售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就要从管理、人才、信息上下功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