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方:科技和人才是物流业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撑

2010-2-7 0: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对于正处在提升和发展关键期的中国物流行业来说,究竟哪些因素才是支撑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这是很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反复探讨的一个命题。虽说最终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两点上众人却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
    在日前召开的2010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A级物流企业授牌大会上,“一手抓物流科技研究,一手抓物流教育”的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黄有方,专门针对我国物流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做了一场精彩的主题报告。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科学技术作为引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强的推动作用。而加快培养现代物流专门人才则决定着我国未来物流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对于这样的观点,黄有方深以为然。
    在他看来,科技涉及到企业今后的创新和未来发展,而教育则事关人才培养大计。因此,物流科技和教育将会是物流业未来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同时也是后发优势所在。
教育规模扩大人才培养加速
    黄有方在报告中展示的一组统计数字表明:从2001年到2009年的9年间,国内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的数量已经从过去的1所发展到目前的342所,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不但在规模上远远大于物流工程专业,而且在增速上也比后者要高。
    截至到2009年年末,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已经达到284所,设立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也有58所之多。与2008年相比,仅仅一年时间,国内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的院校数量就增加了34所,增长速度超过了11%。“随着高校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数量不断增多,物流专业在国内发展迅猛,教育规模得以不断扩大,招生的生源也非常充足。”黄有方介绍说,不仅实现了“量变”,物流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一直备受诟病的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各种途径的培养,各个院校专业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充,师资素质也有所提高。
    同时,尽管各地物流产业环境千差万别,但是各个高校都普遍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由于人才需求旺盛,目前物流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比较好;另外,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物流科研工作,科研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学术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
    虽然成绩斐然,但是在黄有方看来,国内物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目前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物流师资仍然不足,师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各个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在内容上也重复较多,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所以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强调。
    黄有方表示,在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对于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落实《规划》,教育部也专门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关于加强物流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黄有方说,为了将这一工作计划真正落到实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门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体系、规范和推进物流领域职业资格认证、完善和发展物流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加强物流人才国际化的合作、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项工作。
    黄有方还透露,根据相关工作计划部署,在2010年,围绕着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会同中物联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我们现在有本科、研究生,由于我们专业目录调整的滞后性,我们很希望在2010年把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目录能够纳入到国务院的专业目录里。”黄有方强调。
    除此之外,在2010年教育部将组织开展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物流高等教育的调研工作,完善我国物流业人才需求的预测机构,制定出本科物流类专业的指导性专业规范。在实践教学方面,为了加强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将支持高等本科院校建立一批物流实验室,并继续将物流专业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将在举办不同层次的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召开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开展物流教改教研课题立项等活动的同时,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物流类师资的海外培养和引进机制。
科研势头向上研究成果斐然
    在世界范围内,物流采购和供应链领域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是一个理论、技术、管理和模式都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领域,而这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和突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科研领域也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黄有方介绍说,在2009年,我国物流科技研究依然保持了向上势头,不管是发表论文的情况,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物流研究的支持力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统计数字显示,在2002~2009年间,我国物流供应链领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在2007年达到峰值——超过了5000篇。之后由于对论文质量要求的提高,同时也因为大部分中国作者主要将论文投向一些国际检索和期刊会议,因此在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全年预计将在2800篇左右。而在SCI和EI检索的中国作者发表的物流供应链论文则具有明显的上升态势。“社会检索论文的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领域里的整体水平。国内的作者发表的论文从2000~2009年在逐年上升,可以看出中国这几年在物流的高端研究上持续上升。”黄有方指出。
    同时,他还介绍说,国内作者的论文大部分都是采取定性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比例是定量研究方法的一倍。而且国内作者发表的论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没有和具体的产业相结合,有关理论探讨的超过70%。如果按照论文涉及到的产业来进行裁定,则可以发现其背景多集中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和铁路运输等普及性或价值较高,能够产生大量研究课题,具有广泛研究前景的产业。
    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物流类项目的数量在近五年都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每年的增幅都高达20%。“这充分说明物流专业的科研能力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在高水平的国家级项目的攻坚能力在逐年增强。”
    在黄有方看来,了解专利情况对于行业企业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通过专利局的检索,2009年申请的物流供应链相关的专利共达32个,其中发明专利27个,实用新型5个,专利主要集中在物流与供应链、集装箱运输、物流装备、物流地理配送系统、全球跟踪管理方法、模型建模方法等。另外,2009年登记批准的物流供应链相关的软件著作总共有85件,大、全、通用的软件占47%,专业性较强的软件占53%,特定功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占到13%。
强化理论研究国际地位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到中国的物流科技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做到知己知彼。在分析了近5年来被SCI收录论文数量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之后,黄有方发现,美国被SCI收录的物流类论文的数量始终遥遥领先。2009年美国的论文数是400篇,中国排在第二位,拥有185篇。“这说明我们在高端研究、理论前沿,以及创新性上还与美国存有差距。同时,还应该关注到台湾地区在物流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所以下一步我们有必要加大在教学、科研方面与台湾的交流力度。”黄有方说。
    在2005年,我国被EI收录的论文数量首度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首位。到2008年和2009年,有接近一半的EI收录论文都来自我国。“这说明我国高校的物流科研水平,尤其是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实力发展迅速,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他分析认为。
    通过对中国期刊论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五年国内物流研究领域热点问题变化不大。除了最热门的物流供应链研究之外,在2009年还特别出现了物流业和金融危机;此外,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绿色物流等一直都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通过近五年来的综合分析,总的来讲,我国物流研究的热点集中领域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因此,可以据此推测出2010年的研究热点。”黄有方预测,全球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与实现技术、供应链安全管理与技术、虚拟企业与虚拟制造、虚拟库存管理及协同物流配送技术、供应链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技术等十个领域将会榜上有名。
    此外,他还特别提醒,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之后,低碳减排环保成为全球的热门词汇。对于我国的物流行业来说,也将迎来低碳物流的大发展。如何从物流管理和技术层面实现减少物流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将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物流学界需要共同攻克的历史难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