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2010-2-2 0:2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编者的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相协调,坚持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需求结构调整和供给结构调整相促进,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并重,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加速发展海洋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海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走出一条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十分重要。
近年来,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很多沿海国家都把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看作事关发展的战略问题;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加紧调整或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和政策,加大海洋开发和管理力度,试图在未来的国际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此外,利用海洋高新技术对深海矿物、生物资源、深海生物基因等新型海洋资源的开发研究,也正成为世界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开发海洋意识,实施好海洋开发利用规划,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年来,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山东省海洋经济的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新兴海洋产业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很多海洋产业带,大大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山东沿海7市为前沿,以山东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全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对于山东省而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对外可以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进一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一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山东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二要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省沿海城市应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山东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统筹推进海陆经济发展。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要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四要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要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要加大创新机制建设力度,可考虑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要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刘淑芳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经济调整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拓展两个空间,实施四大战略,进一步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努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拓展两个空间实施四大战略
当前的经济调整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难得机遇。我们应用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新的发展空间拉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拓展内需空间和创新空间,实施四大战略。
我们经常讲“危中有机”,对当前的转型、改革来说,现实性、针对性更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经济调整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难得机遇。错过这个时机,不少问题的解决将难度更大。
除了外部环境和时机外,突破口的选择也很重要。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突破口的选择,应着眼于拓展发展空间,用增量的创新带存量的调整和改革,形成转变的激励机制,合理调整利益关系,尽可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套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用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新的发展空间拉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这一思路出发,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可提出拓展“两个空间”,即拓展内需空间和拓展创新空间;相应地实施“四大战略”,即扩大内需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战略和节能减排战略。
一是以消费需求拓展和升级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重点是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收入水平上,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将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居民预期,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改进对消费的金融服务,把部分未来收入合理地转为当前消费等。另一个层面是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而扩大消费总量,包括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放宽对服务业的进入限制,增加竞争,降低成本,刺激这方面的消费增长等。
二是以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这与所处发展阶段有关,也体现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国际金融危机过后,要素成本上升和原有市场空间缩小的压力可能会显著增加。保持我国产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定和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在保持和延续原有中低端竞争力的同时,逐步培育和形成产业的中高端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处在产业中高端的竞争力,才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批今后二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信息技术与物质生产过程深度融合等领域酝酿技术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我国在这些方面已有一定基础,还有若干后发优势,有条件在追赶乃至领先上有所作为。
三是以扩大就业、完善保障、加强教育培训为重点的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战略。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的投入,是发展方式转变所要坚持的导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重民生不仅仅是增加福利支出,更重要的是加强我国人力资本建设,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没有人力资本质量的相应提高,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形成。就业机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再加上教育培训,是我国人力资本质量持续提高的必备要素。
四是以减排与创新并举、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重点的节能减排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也是新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仅仅把节能减排看成是增加现有的生产成本。事实上,当加入减排成本而使能源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提高后,将会对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激励,进而开辟出一个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近期国际上在谈“两个危机”,即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粗看似乎两者关系不大,仔细分析,通过强调气候危机,增加减排成本,可以刺激相关技术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为最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提供最需要的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持。在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有不少有利条件,完全有可能在拓展需求空间和创新空间上有所作为。
进一步推动重要领域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有利时机,在深化改革、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等方面采取若干重点举措,部署和推动重要领域改革。
从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看,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回升的势头。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继续抓紧落实一揽子计划不动摇,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正确判断、适时应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货币政策除了总量规模外,把握信贷资金的投放结构也很重要,比如,是投向实体经济了,还是有相当部分进入资产领域助推泡沫;是主要进入投资领域,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或者有助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等。
在加强需求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供给管理。与此同时,着眼于上面讨论过的拓展新的需求空间和创新空间,实施四大战略,应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有利时机,在深化改革、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等方面采取若干重点举措:
第一,加快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包容性强、可流转、可持续的社保体系。着力解决好3个问题。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讲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不是说达到同样的保障水平,这在相当长时期是难以做到的,而是说相互可兼容、可流动、可“升级”,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架构和制度元素,比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社会保障身份系统。二是“保基本”,由国家财政支持,对全体居民特别是城乡困难群体提供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保障,并以此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三是在资金筹措上,除了国有股份上市融资的10%划转社保基金外,还可以考虑划转国企的部分利润和股权。这样做除了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外,还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储蓄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当前重点要抓紧落实好中央已定的关于加快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卫生等保障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不仅表现在城市化率偏低,而且表现在已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农村人口在住房、日常和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卫生、其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分享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不同程度的差距。这种差距蕴藏了巨大的内需潜力。如果未来10多年有3亿农民进城居住,按人均建筑面积25平方米和每平方米2500元投资计算,投资总额可达到近20万亿元。再加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能带动巨额投资。由于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应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在城乡统筹方面进行更多试验,并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对那些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领域,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鼓励竞争。我国储蓄率高,社会资金充裕,应当开拓更多的领域和渠道,使这些资金去创业,去创新,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去培育新增长点,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四,加快部分仍然没有放开或理顺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税费制度改革。当前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对平稳,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难得契机。在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应协调好价格管理与市场定价机制之间的关系,加快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等。加快研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进一步理顺环境税费制度。
第五,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企业并购重组,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应抓住经济回调的时机,加快淘汰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效和无效产能,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推进企业在生产布局、技术进步、产业配套、节能减排等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
第六,抓紧制定旨在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的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在继续落实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立足长远,对那些有潜力形成持久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业环节,以提升其中高端竞争力、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为目标,前瞻性地制定转型升级规划,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前导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的支柱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国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编制实施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实施了生物、数字电视、产业化等产业政策,引导产业振兴发展。二是建设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能力项目,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三是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组织了微生物制造、卫星应用、彩电产业战略转型等一大批产业化重大专项,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启动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五是积极开展高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稳定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偏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前导性强、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各国竞相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国之间围绕技术、资金、人才等的争夺更加激烈。同时,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向上下游延伸,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当今社会的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特征愈益明显,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正进入更加依靠创新的发展时期。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核心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实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培育世界级名牌。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应用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大力发展各类应用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应用系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服务。要着力实施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着力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要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产业集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把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是世界经济从根本上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应对未来竞争、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集聚区。我们要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在区域内集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培育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使我国经济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努力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工作。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自主创新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形成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互动、支撑的局面,提高信息技术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水平。一是选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和突破口,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制造设备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二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三是把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节能减排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大幅降低。要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发展模式。要继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抓好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和应用适合行业生产特点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发展和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发展技术专利代理和鉴定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信息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专业性服务机构。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技术创新优势和集聚作用,加强重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广基地成功经验,加强基地辐射区建设,带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懂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要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引进人才的主体,要注重与跨国公司、国际企业集团发展合作关系,引进科技、管理人才。要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保证创新人才的劳动和贡献得到相应的报酬。
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参与大型跨国公司间的合作交流。要鼓励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要鼓励外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要鼓励基地企业到境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和设立研发中心。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