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华:从运输方式变化看广西比较优势

2010-2-10 23: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发挥我区沿江优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不久前批准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实施这一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即:“要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为产业拓展、提升、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对世界运输方式的结构变迁进行一番历史性观察,我们会发现,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对于推进沿海沿江率先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实现广西跨越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世界运输方式的变化表明,在现代综合运输大体系中水运依然有着突出优势

  世界运输方式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运输方式的出现和利用,运输方式合乎潮流的结构变化和演进,往往带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跨越发展。

  水运是出现最早的运输方式。放眼世界,大江大河沿岸经济总是最活跃,海岸有港口的地方社会总是最繁荣;主要河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城市,大江大河入海口更容易形成特大城市直至城市群。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分别成为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的“龙头”,就是很典型的例证。

  公元前7000年,地中海地区已有海运。古代最为著名的海上运输是从中国到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明朝时期广州、泉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当时就发展成为贸易中心。19世纪海运的发展,使英国成为大西洋时代第一个世界经济增长极。之后,海运条件优越的法国、德国、美国相继发展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临海工业带悄然成型,全国70%以上的工厂集聚在这些地方。

  水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水为载体,在不靠海也不靠江河的地方,需要依靠陆地运输。自英国1825年修建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铁路运输在世界迅速发展并形成网络。1887年汽车问世,公路运输随之急起直追。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率先修建高速公路;1950年以后,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世界潮流。1903年飞机的发明,开创了航空运输新时代。此外,管道运输作为一种流量大、成本低的新兴运输方式,正在被迅速应用到以石油为主体的液体运输中。当今世界,水运、陆运、空运、管运各显神通又相互配合,构成现代综合运输大体系。

  据统计,现今世界贸易总运量中,2/3以上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在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内河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的比重,已由上世纪中期2.5%上升到现在的15%;德国内河年货运量占全国货运总量比重更是高达25%。可见,在现代综合运输大体系中,水运依然是无可替代的“龙头老大”,有着突出优势。

  水路运输的突出优势,一是能耗小,每马力运量比铁路多4倍,比汽车多50倍,比飞机多100倍。二是载量大,一支拖驳或顶推驳船队的载运能力超过万吨,世界上最大的油船载量已超过50万吨。三是成本低,水运成本一般只有铁路运输的1/2,公路运输的1/3;在美国,内河运输成本只有铁路运输的l/4、公路的1/30。四是运距长,世界水运平均运距分别是铁路运输的2.3倍,公路运输的59倍。五是投资少,除购造船舶、建设港口外,海洋航道几乎不需投资,整治内河航道也只有铁路建设费用的1/3至1/5。由于这些优势,水运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高度重视,只要船舶能够到达的地方,水运总是物流的首选。

  通过对运输方式的历史回望和全球观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水运为“龙头”,科学配置公路、铁路甚至空运、管运等资源,构筑现代运输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广西的比较优势与运输发展战略选择

  在中国三大水系中,按干流长度和流域面积计算,珠江排在长江、黄河之后,是第三大河流。然而,观察年平均水量,珠江相当于黄河四倍,仅次于长江,实际上是中国第二大河流。由于黄河已经出现断流,长江水运已经比较成熟,中国能够大规模发展水运的大河,只有珠江了。而在珠江三大干流中,无论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水量、水质,西江都是当家老大。

  广西937条河流总长约34000公里,83.7%的河流属西江水系,呈叶脉状分布,构成理想的天然河网。西江主流年径流量达到2212亿立方米,汇集全区85%以上的水量。水系如此发达,水力资源如此丰富,而与这种优势很不相称的是,西江航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内河运输令人遗憾地停滞不前。目前,广西内河航运通航里程5591公里,开发利用率不到20%;在通航航道中又有60%航运潜力没有得到发挥,近2300公里内河主航道中能通航300吨级以上船舶的河段仅占40%,大多数航道只能通行50吨~100吨级船舶。据2008年底的统计,全区公路通车里程985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734公里,内河主航道不到2300公里。2007年广西铁路货运周转量占全部货运周转量的比重为61.3%,公路占19.9%,水运只占18.8%。全国这三项指标的数值是:铁路23.5%,公路11.1%,水运63.38%。水运在全球、在全国都是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在广西却一直屈居“小老弟”。况且,上述数字中的“水运”,还包括海运在内。2008年广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8089万吨,内河港口4676万吨,河运能力只相当于海运58%。

  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个巨大的失落:得天独厚拥有内河水运优势的广西,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在运输体系中本来应扮演“大角色”的河运,反而成了很次要的“小角色”。这种“角色错位”,理应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重新摆正回来。

  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是广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西江水系西接资源丰富的大西南,东连经济活跃的珠三角,横贯两广,通达港澳,直接对接国际海运网。“泛珠三角”和“泛北部湾”,一个内陆区域合作,一个国际区域合作,联结这两大板块,西江水系是天然纽带。在广西境内,除桂北一小片区域属湘江水系,南部沿海北钦防三市河流直接入海之外,西江水系几乎遍布广西,流域面积20.21万平方公里,占广西陆地总面积85.4%。西江在广西通航河道“网”及64个县、市,占全区县市总数73.6%。建设西江黄金水道,可使广西一半地级市坐拥通江达海的千吨级“水上高速公路”,繁荣西江经济带,“一带腾飞、八桂皆活”;可以为进一步扩大广西对外开放创造更好条件,加强与泛珠三角的合作,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建设西江黄金水道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开放、合作、协调、高效、生态”的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全面加快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建设,完善提升水运、水利、能源、生态综合保障能力,为西江经济带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新增内河港口吞吐能力7000万吨以上,总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以上。这表明,目前相当于海港吞吐量不足六成的广西内河,要急起直追,与海港并驾齐驱,形成江海互补互动的两大水运体系。

  更为大胆的设想还有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坪陆运河”,即从横县沙坪往钦州陆屋修建一条运河,将西津航运枢纽与经钦州入海的钦江对接连通,让西江水系在广西境内就近出海,实现江海联运,使北部湾经济区与西江经济带“一脉相连”。

  回顾近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就会看出,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对于广西全局发展和未来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7年,自治区党委提出“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第一次把广西划分为五大经济区:以港口经济、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桂南沿海经济区;以工业为重点的桂中经济区;以旅游和农林为重点的桂北经济区;以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为重点的桂东经济区,以种养业和矿业为重点的桂西经济区。

  2006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沿海能源、林浆纸、石化、钢铁、修造船等现代工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桂中、桂北、桂东、桂西等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龙头作用,加快百色、河池、崇左等资源富集区的开发,加快以桂林、柳州、来宾、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主要城市为重点的西江经济带建设,特别是要全面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努力形成“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以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的“两区一带”经济发展战略,是广西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的重大突破。这一战略通过西江黄金水道这一纽带,将各大经济板块有机地连结在一起,不仅强调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战略,而且以更高更宽更深远的视野,将资源富集地区包括贫困地区也纳进来,将广西各地通过“江海联动”融为一体,共同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