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民生倒逼转型 三次产业协调并进

2010-2-10 23:3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早春二月,室外寒意阵阵,而坐落在青阳镇徐霞客大道旁的嘉茂国际花鸟园内却是春意盎然、在钢结构智能玻璃温室里,球根海棠、吊挂金钟等11类400多个品种的花卉悬挂在空中,竞相开放,营造出一片美轮美奂的花海。每到周末,游客络绎不绝,用餐、品茗,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名贵花卉和珍稀禽类,畅游其中,不亦乐乎。最近,花鸟园还被无锡市园林旅游局推荐为“上海世博体验之旅”的景点之一。

  这个集观光、旅游、销售为一体的花鸟园,是江阴升泰现代农业园的一期项目,由利安达集团投资8000多万元兴建,是江阴“工业反哺农业”的又一亮点。花鸟园运用目前世界上领先技术和节能环保设备大规模栽种名贵花卉和喂养珍禽鸟类,有效实现了高效益、低能耗、零污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变、提升农业创新能力,推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提升,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在幸福江阴建设过程中,江阴确立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互促进提升的理念。2009年,江阴三次产业在协调并进中奏响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强音。

  农业,“小比例”做好“大文章”

  2009年,江阴提出了实施“不开发区”的战略,在以澄南地区为主,规划建设总面积120平方公里的徐霞客农业生态旅游区,其中核心区20平方公里,区域内80%是用于现代高效农业和生态保护的不开发区域。不开发区域,并不是不开发,而是强调高效益的农业开发、高水平的工业开发、高标准的旅游开发和高品质的人居开发。市委书记朱民阳称:“强化‘不开发区域’原生态保护,关键在于放大生态、旅游、文化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力争在苏南发达地区率先走出一条农业产业主导、自然生态优先、文化科技支撑的发展道路。”

  农业在江阴的经济总量是“小比例”,但“三农”问题是“大问题”、“大课题”。“小比例”并不意味着弃而不管,恰恰相反,决策层的意图是“小比例”要做好“大文章”,“小比例”更要精心“耕耘”。

  在推进幸福江阴的进程中,江阴发挥经济强、企业强的特点,积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引导工业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了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扶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等工业反哺农业的“七种模式”,去年全年共完成“三资”投农10.2亿元。现代高效农业要现代的管理思维,江阴将工业管理的理念“移植”到发展农业上,大力实施万顷良田、产学研合作、绿色蔬菜、农业旅游、生态园建设、特种水产养殖、优质果品、花卉苗木、农家乐、村庄整治等十大示范工程,有效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09年,新制订农业地方标准5个,新增名牌农产品1个,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到74%,粮食生产实现连续7年大丰收。江阴市还大力发展农业销售平台、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餐饮娱乐等,建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景点。2009年,江阴农民也成为现代农业风生水起的受益者,人均纯收入达到13300元,增长11%。

  工业,转型路上“猛踩油门”

  7日上午,在法尔胜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检测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一个项目——特大桥梁用高强度、耐久型缆索材料,进行老化试验。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法尔胜的外贸量锐减44%。

  但集团总裁周江心里有底:“有核心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不怕没有订单。”国际需求下降了,国内需求起来了。2009年,全国70%的大桥采用了法尔胜生产的缆索。法尔胜输送带用钢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国内市场份额更是高达80%。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落户,进一步提升了法尔胜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目前,企业已先后起草8个国家标准、4个行业标准,“法尔胜”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法尔胜上缴税金首次突破10亿元。

  传统产业高新化,是2009年江阴加快经济转型的“重头戏”。通过对传统产业实施分行业指导,制订专项政策加快产业集群和产业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实施标准、品牌、专利和设计战略,全市有99个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有71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目前,江阴已经形成了特种金属冶金、高档纺织服装、中央空调等十多个全国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

  8日下午,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格外忙碌,企业为3兆瓦以上风电机配套的大功率部件项目刚刚正式投产,就获得了来自美国和日本市场总额近5亿元的订单。从6年前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机械小厂,借科技创新之“蛹”,“蝶变”为一家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专业风电产品制造企业,现已牢牢占据着风电铸件国内70%以上、国际2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目前全球最大风电部件铸造企业。2009年完成开票销售15亿元,上缴税金9000余万元。

  风电产业是江阴近年来涌现的特色产业之一。江阴的发展思路很明确,要实现永续发展,一方面要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另一方面还要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做好“提升”和“开源”两篇文章。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太阳能、风电、新材料、现代医药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迅速崛起。

  江阴还把今年确定为“新兴产业培育年”,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全市启动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即用4年时间,到2013年重点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旨在通过实施“445计划”,把全市工业中新兴产业所占的比重从2009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53%,每年提高5.25个百分点。

  服务业,转型升级拉长“增长极”

  年关将至,位于澄江街道的地区总部经济园二期建设仍是如火如荼。园区功能定位明确、设施健全,不但吸引了江阴本地大企业总部入驻,还获得了很多外地和外国企业的青睐,佳兆业城市综合体、弘扬大厦、澄江商会大厦、华方科技大厦、青年公社大厦等一批项目纷纷签约进驻,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此外,扬子江大厦、澄星大厦、阳光大厦、江苏住建、美国瑞联置业等多个重点在谈项目正加快跟踪落实。

  江阴以工业经济强盛长踞百强县“第一方阵”,但是,如何在做强工业的同时,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江阴在转型路上的新探索。去年,江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比上年提升了1.02个百分点。做好转型这篇大文章,突破口之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江阴“三箭齐发”,重点发展道口经济、港口经济和服务外包产业,并把发展港口经济作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突破口,打破原有4个镇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模式,合并设立临港新城,以港口带动物流、以物流促进商务、以商务推动制造。2009年全年完成物流增加值205亿元,增长15.2%,江阴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1.05亿吨和75万标箱,分别增长20.13%和49.3%,提前实现“亿吨大港”目标,跻身全国第五大内河港。新增服务外包企业88家,完成服务外包业务总额2.1476亿美元。同时,加快推动制造业中服务环节的分离,鼓励制造环节“走出去”,研发环节“留下来”,做强地区总部特色经济,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实施港城互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使江阴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了人口结构的优化,并带动整个城市结构的优化。而强有力的功能特色支撑是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眼下,江阴正在全力构建融入上海的轨道交通、城市文化软实力、不开发区域保护“三大战略支撑”和对接上海杨浦区的创智杨浦、紧密联系浙江大学等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打造实用管用的柔性人才库“三大智力支撑”,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模式由自我发展向战略合作、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