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设“国际大通道”—— 从群山奔向海洋

2010-1-30 17:4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角,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17个国家接壤或毗邻。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加紧构筑涵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融入全国开放的大格局。冬日访云南,处处可见火热的建设场面,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逐渐从规划变成现实。 
  600多年前,云南人郑和率领明朝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驶向那个“无边的梦”。今天,云南人民再次甩开脚步,从群山奔向海洋。 
  从“后方”到“前沿” 
  “大通道”刷新云南形象离昆明城区25公里的大板桥镇,如今声名鹊起,总投资230多亿元的昆明新机场就坐落在这里。这是云南百年来单项投资最多的工程。建设总指挥吴凡介绍说,昆明新机场建成后,将是继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之后,我国第四大门户枢纽机场,是内地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中转站。 
  2009年以来,云南交通建设亮点频现,单是9月份,就有中越红河公路大桥竣工试通车、大理至丽江铁路开通运营、澜沧江景洪港勐罕作业区开建。 
  大手笔、大气魄建设大交通,源于省委、省政府对形势的正确研判。 
  “滇处岩疆,山谷险阻,行路之难,视蜀道且过之”。这是《云南通志》对云南交通的描述。省发改委主任米东生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很多投资商,一听来云南就摇头:两成的运输成本,谁吃得消? 
  用传统观点看,云南是全国的交通末梢。 
  但是,千万别“盲人摸象”看云南。 
  转过身去,云南连接着东南亚、南亚两个市场。通过滇缅公路,由昆明至缅甸腊戍,连接缅甸铁路网到达印度洋沿岸,运距仅2000公里左右,比通过东南沿海绕道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至少缩短3000公里以上。 
  云南顺势而为,提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战略构想: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形成昆明至越南、昆明经老挝至泰国、昆明经缅甸至印度洋、昆明经缅甸至南亚的快捷交通运输体系。 
  “大通道”关键是“大交通”。“十五”以来,云南举全省之力,奋力突破交通瓶颈。2008年底,云南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4.18万公里增至20多万公里,跃居全国第四,其中高速公路全国第七、西部省区第一;“十五”以来,云南水运投资超过新中国成立后50年的总和,中、老、缅、泰四国船舶如今可畅行澜沧江—湄公河;“十一五”期间,云南机场建设投资将超过300亿元,为全国集中度最高的省份。到2015年,全省交通体系全面建成后,云南将从交通末梢一跃成为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云南交通建设史就是一部对外开放史,“国际大通道”将使云南从我国开放的“后方”走向“前沿”,彻底改变云南边远、封闭、滞后的角色定位。 
  从“天堑”到“通途” 
  “大交通”挺起云南脊梁铁杉、秃杉、大榕树、桫椤、杜鹃王、珙桐、蝴蝶兰……这些珍贵的植物,在云南还代表着一长串隧道的名字。 
  去年10月底,记者驱车大保高速公路保山—龙陵段,桥梁隧道不绝于途,大道一往无前,直欲挣脱群山束缚。 
  行路畅快,筑路艰辛。保山市交通局副局长段培光说,云南山区修路成本高,1公里高速路甚至要花1个亿,是平原地区的两三倍。 
  云南省八成县区吃饭靠上级,修路的钱从哪里来? 
  副省长刘平细数交通建设经验说,解决资金难题,云南有“三抓”: 抓机遇,心中有底不松懈; 
  抓规划,先行一步等时机;抓改革,创新机制筹资金。 
  2004年以来,云南省与铁道部签署了8个铁路建设会谈纪要,争取到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云南只需拿铁路建设资本金的三成,投资总额成倍增长,实现了云南铁路跨越式发展,“省部合作”独树一帜。没有钱,云南不惜贷款做前期工作,筹备项目,等待时机。2009年,国家扩大内需首批投放民航建设资金30亿元,云南一举拿到了10个亿,其中8亿元投入昆明新机场建设。 
  为了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云南省大胆创新筹融资机制,把昆明至石林的高速公路作为固定资产一次性转让给企业,5年内付租金和利息再将公路回购,仅此可筹措建设资金30多亿元。目前,这种方式正在楚(雄)大(理)高速路上推广。再加上公路经营权公开挂牌转让等办法,云南省两年多就筹融资686亿元公路建设资金。 
  破解了资金难题,还要迎接技术挑战。“十五”以来,云南组织省内外专家对交通行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难题联合攻关,相继攻克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地热;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外动力条件、天然水环境和岸坡浅表等一系列罕见的道路建设难题,为“世界第一公路连续刚构高桥”红河大桥、“亚洲第二大跨径桥梁”牛栏江大桥、亚洲第一座重载中承式钢箱拱桥小湾大桥、云南最长隧道个屯隧道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公路桥梁隧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云南省坚持生态、人文的理念铺路架桥,林间不留痕,山河添景色。昆(明)曼(谷)大通道上一段4公里多的高速路,为了亚洲象自由迁徙,桥梁和隧道占到了3/4,是我国唯一一条AA级景区高速路。驱车滇西公路,两侧壁画上浓郁的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莽莽红土高原,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让云南挺起脊梁,笑迎五洲四海的宾朋。 
  从“苏醒”到“站立” 
  “大开放”改变云南命运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说,把云南放在全国和世界发展的格局中审视,“国际大通道”建设将带来云南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发展,让云南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谋划科学发展新格局。 
  云南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南方丝绸之路”造就了鼎盛云南;滇越铁路带来了云南近代工业;以滇缅公路及中印公路、驼峰航线、中印输油管道为代表的国际通道,更是抗日战争的“生命线”。 
  然而,交通的阻隔使今天云南多数州市贸易处在低端,工业化位于初期,城镇化难以破题,民生亟待改善。“国际大通道”的推进,正改变着这一切。 
  腾冲,自古是华侨们“走夷方”(到东南亚、南亚诸国经商、谋生)的通道。2009年1月,腾冲机场通航后,游客迅速增加三成多,地价由每亩几万元飙升到100多万元。截至去年10月,腾冲机场旅客已经突破15万人次,每天航班从通航时的1个增加到8个。机场通航,为锁在深闺人未识的“火山热海”温泉,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让外出务工的腾冲人纷纷返乡做起了生意。 
  大丽铁路丽江东站所在的洪家村白族村民赵松林最近很高兴。他说,修铁路时,村里就有人买了货车跑运输,运建材;现在铁路通了,部分村民当上了车站保安和环卫工,更多的村民正盘算着开家庭旅馆、餐馆,发家致富。 
  在“国际大通道”格局下,云南拉开了大开放的阵势。目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面向东南亚、南亚产品加工的“两大基地”初现端倪,昆明至河内、曼谷、仰光和南亚的4条“国际经济走廊”正在紧锣密鼓谋划中。 
  作为云南省的西南出口,每年经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口岸姐告贸易区进出的车辆达109万辆次、人员达717万人次,对缅贸易额占全国对缅贸易的26%。借“国际大通道”建设之机,德宏正积极申报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以期进一步做好进出口贸易、外贸加工、保税仓储和跨境旅游的文章。德宏畹町口岸在边境经济合作区内建起了啤酒、硅冶炼、水泥、制药、家具等一批工业项目,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1%。云锡集团公司和昆明钢铁公司则纷纷在昆(明)河(内)经济走廊上的红河产业园里布局新的产业基地。云锡集团公司谋划建设铝、铜、甲基锡等多个加工项目,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可达100多亿元。 
  早在1910年,法国人出版的《云南铁路》中写道:“云南地区人口稀疏,也并不知名,但可将之视为一个昏睡的巨人,一旦用铁路来激励,就可使他苏醒、站立起来。” 
  云南今天的眼光更为辽远。去年6月,秦光荣省长在第五届泛珠论坛上呼吁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开辟我国西向贸易通道。第三亚欧大陆桥东起以深圳港为代表的珠三角港口群,以昆明为枢纽,向西至瑞丽或腾冲猴桥口岸出境,横跨亚欧,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 
  冲出大山,云南将面向蔚蓝的大海。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