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 用有限的地走更多的人

2010-1-27 12: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市民代表在参观火车站—罗湖口岸。 
  深圳火车站和罗湖口岸已成深圳城市标志之一,这里在不增加占地的情况下,实现了人流量从日均18万到60万以上的数倍跨越,书写着深圳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传奇。 
  日前,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组织的“低碳生活,你我同行”第四站来到了火车站-罗湖口岸,市民代表们在这里亲身体验 了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的高效和便捷。 
  2005年,国家建设部的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颁给了“罗湖口岸与火车站综合改造项目”;一年之后,这一项目又力压来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参赛项目,荣获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城市土地学会”(UrbanLandInstitute,简称ULI)颁发的“亚太卓越奖”。连获两项殊荣的真正奥秘在于这一改造工程充分挖掘原有土地的利用潜力,在不增加占地的情况下,实现了人流量从日均18万到60万以上的数倍跨越,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为公众提供了高水平的交通服务。 
  火车站这样变“宽敞”了 
  规划专家介绍,罗湖口岸-火车站地区集我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火车站、罗湖公路客运站、地铁一号线的起止点等多项重要的城市交通设施于一体。它同时是深圳市最大的人流集散地、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也是深圳市通往香港的主要“门户”,是深圳市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地区。 
  不过,在改造之前,该地区一直存在着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不便,各类交通混杂、人车混行,停车、候车、候客场地缺乏等问题。虽经过多次反复改造,但始终未能彻底地解决问题。 
  在“低碳生活,你我同行”活动当天,这里勾起了不少参观团市民们的往昔回忆。当年,他们南下深圳第一印象就是罗湖口岸-火车站。一位年逾六十的老者对当年的火车站区域乱象记忆犹新。“现在方便多了,我每次出门都喜欢在这边乘车。”他说。另一名年轻的市民代表说,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去香港购物,最喜欢从罗湖口岸过关,轻轻松松。 
  早在2000年,市规划国土部门开始组织实施该地区的改造规划工作,“TOD”模式成为改造的主导方向。 
  在改造战略上,大力强化对罗湖口岸-火车站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周边地区统一进行产业和环境改造,形成深港—体化的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立体化、多层面的交通换乘枢纽,形成有序高效接驳的一体化综合空间体。 
  其中,建设生态化环保型的城市开敞空间,创建标志性城市地区的规划理念尤为引人关注。 
  合理规划地铁上盖物业 
  罗湖口岸—火车站地区的具体规划上,设计了“内部十字轴”加“外围环状”的综合交通设施布局模式。由地面层的口岸联检广场和火车站站前广场,以及以地铁车站为核心的带状地下空间构成“内部十字轴”的南北轴;由二层高架步行通廊构成“内部十字轴”的东西轴。 
  此外,由围绕罗湖口岸-火车站地区的环状道路形成“外围环状”的地区集散主干道。环状道路局部高架或下穿,消除了机动车流线中的主要冲突点。规划专家介绍说,“内部十字轴”加“外围环状”的综合交通设施布局模式具有很多优点:如将承当地区主要功能的换乘空间与机动车系统完全分离,实现充分的人车分离等。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综合交通枢纽即为罗湖地铁站内的上盖物业,整个枢纽建筑分为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高架平台、地面广场、地下人行交通层、地铁站厅层和地铁站台层,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整个交通枢纽建筑群为交通设施与商业空间紧临而建,其核心层为地下人行交通层。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十分重要。同时,重视公共交通、绿色交通方式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我们将‘低碳生活,你我同行’的第四站设在了罗湖火车站的用意所在。” 
  ■绿色典范 
  罗湖口岸与火车站综合改造项目 
  2005年 国家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6年“城市土地学会”颁发的“亚太卓越奖” 
  改造前———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不便,各类交通混杂、人车混行,停车、候车、候客场地缺乏 
  改造后———设计了“内部十字轴”加“外围环状”的综合交通设施布局模式,在不增加占地的情况下,实现了人流量从日均18万到60万以上的数倍跨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