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12-25 15: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可以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观察和分析。经济结构包括收入分配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发展方式有外延型和内涵型、粗放型和集约型、内需为主型和外需为主型等。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发展速度、机制、结构、质量和效益等。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健全、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能得到很大改善,经济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方式有重大影响。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强调它的紧迫性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比单纯调整存量容易,但存量也不是就不能调整,如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进出口结构等。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什么是“创新”,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是,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其中还包括市场和组织管理的创新。靠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但技术创新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如果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产业结构就很难升级。所以,我省“十二五”时期,在抓好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在市场和组织管理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用消费结构的升级引导市场和组织管理的创新,即使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靠市场和组织管理创新也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应抓好以下五个问题:

  1、要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2009年,全省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4.3︰47.7︰38.0调整为12.6︰48.5︰37.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8年的8.1%、50.1%、41.8%调整为2.7%、59.4%、37.9%,第三产业贡献率下降了3.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天津多849.49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17位,第二产业比天津少618.58亿元,第三产业比天津少528.53亿元。天津经济总量比我省多297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是我省的1.7倍,其原因除了我省工业经济效益不够高外,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天津多,而二三产业比天津少是个重要因素。2009年,我省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15位。因此,今后我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还应继续调低第一产业,但农业贡献的绝对量将大幅度增加,相对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2、要加快发展支柱产业群。我省应引导大型骨干企业集群发展,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色的“群象经济”,形成支柱产业群,带动全省经济大发展。过去往往注重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单个支柱产业的发展,主张“抓大”,打造“大型航母”。然而,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国际竞争力不在于单个企业的优势,而在于是否具备企业群的竞争优势。发展相关配套产业高度集聚的产业群,是使吉林经济“突出重围”的最有效办法。产业链的优化和产业聚集度的大小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两者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只有产业链没有形成一定的集聚度,或只有产业集聚度没有完整的产业链,都不能产生持久的竞争力。

  支柱产业群一方面可以形成区域品牌,以企业群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上,一个产业或品牌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起来,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刺激创新,在形成集群竞争力的同时,还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支柱产业群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3、推进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等7项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我省“十二五”规划要重点突出抓好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和风力发电,以此为先导产业,带动全省新型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全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败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十二五”时期,我省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掌握核心技术上。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应围绕解决技术风险、体制问题、组织方式、产业化应用、管理创新五大问题为抓手,抓产业创新联盟、抓体制和机制创新,清除多种障碍,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创造条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国内外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多种社会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4、要抓好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加工组装型产业要做小,培育小巨人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化分工的小企业,为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创造空间。如我省汽车工业基本上是两头在外,零部件大部分来自国外和省外,汽车大部分销往省外。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就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包括进项物流和出项物流。“十二五”时期,我省应努力建立整车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逐步使汽车零部件60%以上本地化生产,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汽车生产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达到比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更低的效果,这就改变了我省物流没有区位优势的局面。在加工组装型产业做小的同时,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做大,如石油化工和钢铁产业要发挥规模效益,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群,使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化。

  5、要加快发展轻工业。在保持全省某些重工业优势的同时,应逐步提高轻工业的比重。既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忽视具有吉林产业特点的轻工业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不是不发展重工业,而是要改变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的方式和效率。

  二、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根据工业化的规律和历史经验,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以致占据主体地位。实现工业化后,生产要素加速向第三产业流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增加并逐步取代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现在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农业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第二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很大发展潜力。只有了解这种发展规律和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我国从总体上看是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省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是不同的。由于各地所处的工业化阶段的不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面临的任务也应该有所区别。我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面临着双重任务,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完成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省首要的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按照“三化”统筹的思路,制定了“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省委“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三化”统筹,即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是战略思想;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是战略目标;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是战略措施。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构成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发展战略。

  “三化”之所以要统筹,是因为工业化是推动整个国家和地区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的最重要的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使资本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加速了城市化;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工业企业向城市集中,能够得到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所以城市化是工业在经济空间结构上的表现,工业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因此,三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必须统筹协调发展。

  三、在统筹城乡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我省农村存在产粮大县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结构单一、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矛盾”。一是保障大宗农产品供给与农民增收的矛盾。我省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玉米)有产量优势但产业优势不足,有保障功能但增收功能不强,农民承担保供给的责任与增加收入的愿望相背离。二是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使农民弱势、农业弱质、农村弱化的地位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得到强化,小农经济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与农业机械化大面积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与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矛盾。四是农民持续增收与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

  要化解农村、农业发展的这些深层次矛盾,就应突破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式,拓宽“三农”发展视野,跳出农业谋划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即“三化”统筹来谋划“三农”工作。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把原来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的乡镇工业和新建的农产品加工工业,通过城乡一体化调整结构,向工业园区集中。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实行统一经营,所获收益按股分配。通过土地股份制改革,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户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十二五”时期,我省应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在东北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中,2009年辽宁省的农村土地流转比重占全国的12.34%,占东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63.19%,在东北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中比重最大,已超过半数;其次是黑龙江,占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比重为4.45%,占东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比重为22.78%;我省的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国所占比重为2.74%,在东北地区所占比重为14.03%。我省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加速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

  总之,工业向园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用新型工业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推动城镇化进程,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个集中”将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