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流遭遇“供血不足”

2010-12-19 22:0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张华义
    本报前不久刊发《“柴油荒”再袭物流》一文后,在广大物流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由于截止到目前,“柴油荒”袭击“物流”的严峻形势仍未有效缓解。为此,本报记者再次连线一线物流企业,倾听他们的呼声,并进一步深入探究导致“柴油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不可承受之痛
    “柴油早没了,还排什么队呀?”近日记者在湖北采访时,问起某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为何加油站门前没有出现货车排队加油的场景时,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是啊,油都没了,排队又有什么用呢?而据记者了解,就算柴油没了,全国各地许多货车司机仍然开车往返于各个加油站,期盼能够随时加满自己的油箱,顺利开展物流业务。
    可期盼终究没有变成现实,油荒依然蔓延全国。记者从全国工商联合会石油业商会透露的信息了解到,截止到11月29日,河北邢台市场,中石化目前0号柴油不出货、-10号柴油无货、中石油柴油基本无货;福建福州市场,主营柴油继续控销,出货少,中石化森美汽柴油1:1搭售,柴油一天限出400吨;安徽市场,“柴油荒”难有改观,柴油资源未见缓解;湖北市场,柴油仍控销,武汉中石油0号柴油7160元/吨且只保重点客户;湖南市场,柴油紧张局势未见好转,主营仍控销,提货仍显困难。虽然中石化能少量的出货,但控量仍较严格,还需排计划提货,中石油相对更紧,价格均持稳……
    在这种供应状况下,物流业被“柴油荒”袭击的伤口仍在流血。记者在湖北某加油站了解情况时,该加油站对面正好有一家物流企业,于是前去咨询了一番。据这家物流企业的保安透露,院子里面许多货车都好久没动了,公司有业务但无法正常开展,老板天天为柴油犯愁。而记者在物流企业相关QQ群里了解到,和这家物流企业的遭遇一样,全国各地几乎没有多少物流公司现在不为柴油犯愁的。
    湖北省物流协会副会长章学军告诉本报记者,当地有些小型物流企业因“柴油荒”已被迫停业。许多物流企业专门派出人员到各加油站排队加油,但大多都失望而归。
    山东烟台一家物流公司因柴油车无油可加,已经有一半的业务处于瘫痪状态。该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有26辆大型物流货运柴油车,受柴油“断顿”影响,已有14辆柴油车躺在院子里睡大觉。长沙好运来运输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基炎也向记者抱怨:“柴油可以说是我们物流公司的血液,断了我们的柴油,无疑相当于断了我们的血。”
    北京六朗庄一家物流公司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次“柴油荒”来得太快太突然,许多物流公司都没来得及做好准备。“现在公司货物的积压和延误非常严重,南方的一些仓库都已经暴仓了。”正在帮忙卸货的该公司货运部的司机告诉记者,近期,他们在运输过程中,不得不拿出很多时间在路上排队加油,有时为了赶时间不得不加黑市的“高价油”。
    宁波某小型物流企业的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其实全国各地许多中小物流企业目前都面临这种两难处境,一方面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出去接货单;而另一方面受“柴油荒”影响,运力下降甚至停运,货又不能按时发出去。“发货人和收货人两头对我们有意见,目前,我们的投诉率直线上升,信誉受到严重质疑,我们却只有干着急的份!”该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宁波市交通运输协会交通
    物流分会提供给本报的相关调
    查结果显示,“柴油荒”导致
    众多公路货运物流企业遭受
    前所未有的
    挑战,经
    营成本
    直线上
    扬,企
    业 利润空间被 进一步挤压,为了履行合同,一些实力不强的物流企业,在无利或负盈利经营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局面。在运营成本、人力成本不断走高的困境中和经营压力下,一些中小民营物流企业老总产生了放弃经营,另开炉灶的想法。看形势、做决定是柴油荒下,小民营物流企业老板真实的思想动态。
    当“柴油荒”在公路运输中蔓延的同时,水路运输也同样受到波及。
    近日,南京海事局透露,由于受燃油供应不足影响,长江南京段船舶积压最多时达150多艘,靠泊秩序混乱,很多船舶随意锚泊等待加油,特别是超宽靠泊占用航道,严重影响了通航安全。
    据了解,船等油这种情况在湖北荆州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当地情况好时,相关加油站也只能限量供应,每天每艘船只能加1吨油左右。沙市玉和坪附近的一家水上加油站工作人员介绍,当前,受全国性柴油荒影响,湖北荆州市水上交通的柴油供应也十分紧张,而船舶用油量特别大,动辄一艘船要加好几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选择限量供应,每天每艘船限加1吨左右。一旦卖完了,过往船舶就要在加油站附近水域等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长江外,京杭运河等国内大小内河水运业出现“柴油荒”的身影,许多船舶因无油被迫歇业或排队加油,有些货物运到半路闹油荒只能靠岸停泊。
辐射范围扩大
    在物流业受困“柴油荒”之际,与物流相关的各类行业也均受牵连。受影响最为明显的当属网购了。
    近日,长沙市某品牌服装店的焦芳每天都得不停地给一些老顾客道歉。原因是许多老顾客订下的新款衣服经常被物流公司滞留途中,无法按时交付,这让一向以守时守信经营店铺的焦芳感到措手不及。“实体店还好点,我淘宝开的网店受到的影响更大;现在‘快递’简直就变成了‘蜗牛’,原本3天能到的货物,如今许多地方都要等上6天左右,客户都不停的打电话催货,催得我焦头烂额;年关将至,网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快递再这样慢下去,这生意还咋做呀?”焦芳在电话中接受采访时,显得异常着急。
    武汉三赛服饰的沈总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最近有些物流公司因暴仓和加不上油等缘故已经无法正常收递,幸好我们跟一个大型快递企业签了长
    期合作协议,现在发往全国各地的服装慢是慢了点,起码货还能发出去,好多公司现在想出货连‘慢递’都难找。”
    而蔬菜市场,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昆明的各大蔬菜批发市场,日前由于受“柴油荒”袭击物流影响,当地的蔬菜无法及时外运,昆明市内蔬菜大量积压,蔬菜批发价格每公斤普遍回落0.5~1元左右。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杨会东告诉本报记者,像云南的蔬菜生产大县呈贡县,正常情况下,往年2亩生菜可以卖到1万元左右,而受“柴油荒”无车前去运菜的原因,2亩生菜只能卖到三四千。不仅是生菜,像菜心等其他各类蔬菜最近价格跌落幅度都非常大。
    另据了解,最近,四川省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彭州市也受牵连。当地农民种植的莴笋大面积滞销,田间采购价低至每斤0.1元钱,依然少人问津,部分农田的莴笋已经熟透仍然无人采收。当地农户认为,“柴油荒”持续蔓延导致蔬菜出省运输困难,是蔬菜滞销的罪魁祸首。“柴油荒”在导致农民贱卖蔬菜的同时,却令城市居民买菜更贵。现在南方许多蔬菜生产基地受“柴油荒”影响,农民纷纷惜售蔬菜,当地许多冷库暴满。北京鹏程万达国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先生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该公司长期从海南运输蔬菜进京,最近明显感觉到当地蔬菜批发价普跌10%以上,本是进货好时机,但是由于货车在半路加油困难,原来3天4夜能到的货现在可能要花6天6夜,甚至更长;蔬菜的保鲜度大打折扣,司机及押运人员的误工费等成本进一步增加,再加上有时为了赶时间被迫加黑市高价柴油,导致蔬菜进京后不但不能降价,反而普遍涨价10%以上。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众多商贩纷纷反映,菜价的上涨,很大程度上出在流通环节,而“柴油荒”无疑是造成目前北方菜价上涨的推手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菜篮子”、“米袋子”、“衣柜子”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稳步提升,油荒不除,物价上涨的可能性还将存在。
到底是谁惹的祸
    是什么导致了“柴油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对此异口同声,它们一致认为造成“柴油荒”的最大推手当属拉闸限电和民间游资炒作。此说法一出,首先发改委就不答应了。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地方政府拉闸限电进行节能减排只是导致“柴油荒”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而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供求关系;在发改委“纠错”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士出来替“民间游资喊冤”。河北省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齐放指出,“游资炒作”之说太过荒唐,国内没有真正意义的原油、成品油、期货、现货交易市场。原油、成品油资源包括地炼资源绝大多数由两大石油央企统购统销,如果说炒作,也只能是两大石油巨头有资格在国内石油市场炒作。
    对于上述说法,记者采访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教授。他指出,由于12月15日是“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上报的大限之日,如果地方政府未能完成“十一五”规划期间的节能减排任务,相关主管领导将被问责,甚至直接予以免职。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的重压下,只好采取拉闸限电这一极端措施;而停电对许多制造企业来讲就意味着停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花重金购置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生产。一段时间,许多地方出现发电机断货的现象,这种情况直接推动了柴油消费的上涨。
    当然,拉闸限电只是导致“柴油荒”的原因之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炼油能力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具有4.8亿吨的原油加工能力,而2008年中国的炼油能力还是3.2亿吨,国内需求同期也只增加了10%左右;也就是说,就算是在拉闸限电的情况下,我国柴油供应该还是充足。“其实,地方政府拉闸限电只是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还是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大石油巨头缺乏战略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山东民营石化人士向记者表示。那么该人士的说法是否冤枉了两大石油巨头呢?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有450.7万吨柴油卖到海外,比2008年增长5倍。今年前三季度成品油出口2102万吨,同比增长23.4%。其实,从今年7月份开始,国内柴油市场供需矛盾就已经显山露水,到了9、10月份,“柴油荒”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而10月份两大巨头仍对外出口柴油36万吨。直到11月份,在各方的压力下,巨头才宣布已经停止柴油出口。
    当记者把这一情况告诉湖北某物流公司的负责人时,接受采访的他显得有点激动,“真没想到,我国的柴油可以大量出口,却保障不了我公司几辆货车的柴油供应。两巨头占我国柴油供应量的90%份额,在明知第四季度是柴油消费旺季的情况下,在‘柴油荒’前甚至‘油荒’已经开始之际还拼命地往外出口,这不仅是对我们物流企业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对此,齐放则表示,造成此次“柴油荒”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国家石油管理体制中的缺陷,是由我国石油行业的市场垄断造成,两大央企石油公司在国内石油行业的上游控制着47%的石油资源开采权,在中游控制着炼油企业的生产加工权(包括国内地方炼油厂),对外,掌握控制着53%原油、成品油的进口权,市场主体单一,石油资源在市场上得不到合理有效配置。其次是两大石油公司以计划经济模式维持市场运行,从原油进厂到成品油配送销售都是按照计划在系统内运营,生产与市场脱节,计划跟不上市场变化,造成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此外,两大石油央企的行业垄断,造成本企业内部缺少活力、竞争力,与国际上充分竞争的同行业企业相比,成本高、效率低,遇有国际油价高涨时企业利润空间相对缩小,因而失去生产加工的积极性。从而,以产业下游,社会公众,民营石油企业,养车族为人质,以“油荒”逼迫国家提高油品价格。他们只“盈”不“赔”,凭借垄断地位依靠国家调高油价,将国际油价的负担完全顺延给社会公众以维持其垄断利润。
    “垄断这一问题不解决,‘油荒’年年有且会越来越激烈,我们在分析国内‘油荒’的原因时,必须做深刻的分析,绝不能被表面化的东西所掩盖,一叶障目将会误导社会和公众。”齐放一再强调。
对症下药解油荒
    在各种因素合作制造“柴油荒”的情况下,物流行业亟待想方设法,突出重围。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石油业商会会长张跃日前表示,当务之急在于改革石油进出口体制,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据他介绍,我国民营炼油企业主要进口燃料油炼油。现在全国有8家民营企业持有进口原油的牌照。按照商务部规定,所有进口原油必须交由两大公司炼厂加工,进口时需持两大公司排产证明方可入关。对此,该商会日前已向商务部上报了《关于完善石油市场相关体制、构建和谐的多元化石油市场秩序的报告》,建议放开原油进口权。
    该商会建议,可逐步放开对非国营石油企业的进口控制。在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大量进口原油的同时,给予地方炼厂原油进口权或使用权,如暂时先使用非国营贸易配额,并应逐渐增加这些企业的原油进口数量,准许非国营进口配额的原油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业内专家指出,国家石油管理体制中的缺陷,是由我国石油行业、市场垄断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柴油荒”顽疾,必须打破市场垄断,把“非公36条”执行到位,逐步降低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市场的门槛,让成品油的进口和生产实现良性竞争,最终让市场形成自发的补给力量。
    河南贰仟家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张红杰董事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柴油荒”本来就不应该出现,我们国家的炼油能力满足国内需求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两大巨头垄断国内成品油市场,就很容易造成“油荒”局面的形成。“我觉得国家对成品油供应需按照不同的行业出台不同的供应政策,物流是各行各业的纽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应该特殊对待,给物流企业用油提供优惠政策,保证用油的足量供应。”
    宁波市交通运输协会交通物流分会相关负责人冯定根希望,宁波物流企业车辆加柴油也能像宁波市政府对出租车支持那样开辟绿色通道;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宏观上加强对油价和供应量的控制,在微观上对物流企业实行按车辆配给柴油的办法。
    洪涛则指出,要想彻底解决“柴油荒”还应该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日前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已查处了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相关油企囤油惜售或高价售油等行为,下一步应该更加严厉地打击这种投机倒把行为,维护好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的《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广大物流企业的利益。
    在国务院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接连施压下,近日中石化、中石油也纷纷出台了解决“柴油荒”的措施。记者据此致电了中石油相关部门,在几个部门相互踢了几次皮球之后,最后中石油相关人士让记者去该集团网站了解更多信息。
    记者从中石油网站看到,中石油已紧急出台了相关措施,全力组织炼化企业开足马力,加大产量。销售企业认真落实《关于做好当前成品油销售工作的紧急通知》,针对当前成品油供应紧张形势,采取措施,协调物流运输,全力保障市场需求,部分地区的“柴油荒”也得到了缓解。而中石化近期也在通过加大进口、加大生产等措施来压制“柴油荒”。
    在各方救援的情况下,物流企业更应该在抗争中学会自救。对此,梁基炎强调,“油荒”近年来可以说是年年出现,只是今年变得更加严重了。这纵然有体制机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但企业必须从教训中汲取经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比如通过及时了解新闻动态,了解国内外原油等市场变化,提前储备一些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能源就显得非常必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