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变脸”为哪般?

2010-11-8 5:3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枭冬
    “做生不如做熟”,我国素来就有这样的“古训”。因此,多少年来人们也已慢慢习惯“与其挑战陌生领域,不如深耕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
    不过,在如今这样一个追求变化的时代,“古训”也会偶尔失灵。这不,在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一些早已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居然玩起了 “变脸”——展开了一场集体换标行动,且大有越换越起劲儿的架势。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车企之所以对旗下品牌采取“变脸”行动,无非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现有标志无法承载其品牌内涵,不得不升级换代;二是原有品牌不够“深入人心”,未能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三是想要制造噱头吸引公众注意,提升品牌关注度和知名度。
    多年前的江淮、海马、华泰等品牌的换标事件可以不提,但就近期陆续“变脸”的吉利、福田以及长安,仍能一窥此类“风暴”的特别之处。
    就拿此前刚刚完成全球“换标”的福田来说,其新标尽管做了多处改进,看起来也更加熠熠生辉,但其实却仍旧保留了原有“钻石”核心价值内涵的设计理念,其从右下到左上形成的向上的动势更是丝毫未变。对此,笔者认为这其实可谓聪明之举,其一方面提升了品牌形象的崭新魅力,一方面也让消费者对之“似曾相识”,保留了原有的亲切感。
    再说更早以前的吉利换标事件,则完全可以称为一个营销案例。吉利通过高额奖金“悬赏”新标设计方案,引起了媒体和消费者注意。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似乎还是习惯吉利的原有标志,特别是当吉利旗下的全球鹰、帝豪等品牌形象陆续推出以后,根本未满足很多人在认知上的期待值。
    而这在笔者看来,或许就是此类营销手法的弱势所在——它或许可以在第一时间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可一旦这股风潮过后,就很少会被提及,甚至营销噱头的嫌疑,掩盖了原本想要重点突出的品牌新形象和内涵。如此一来,多少会有一些得不偿失的味道。
    而关于日前长安的换标行为,简单可以理解为长安轿车品牌向高端化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也可以看做长安品牌想要“重新来过”的坚决和勇气。
    但在其背后,其实惟有两点值得品读:
    首先,或许出于低端产品利润越来越小,自主品牌迟早都要走向高端的双向考虑,长安才在此刻选择换标言志。只是这般情况下,熟悉长安的消费者到底又有多少人会理解这一行动的深谋远虑?又需多少时间才能积累起原有品牌的市场认知程度?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变脸”后,真的就能实现高端化的飞跃吗?原来的低端市场消费者是否都能顺利“对号入座”呢?
    其次,从新标本身来看,的确很漂亮,颇像本田讴歌的标志。对此,不少人认为,长安如此做法,要么是故意“傍大牌、找话题”的行为;要么就是没自信、没创新的设计缺陷。而至于其所阐述的各种意义,在具体标志形象的面前,似乎很少有人再去详听;若要以“纯属巧合”做托词,消费者买不买账,实在很难说。
    总而言之,不管企业对品牌标志多么求新求变,归根结底,打开市场还是要靠产品和服务。只有产品和服务 “响当当”的时候,才可能被消费者认可。所以,无论换不换标,都是一个仪式而已。谁也没见过哪个百年老店,哪个知名品牌,是换标换出来的?
    所以,对此风潮,权当饭后谈资就好。对那些积极换标的企业,也希望他们宏图大展,一飞冲天,但前提是用了不起的“真本事”来赢得消费者的“芳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