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福建发展新跨越

2010-11-21 22:0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按:进入“十一五”收官之年,我省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增速居全国第11位,比去年同期提升7位;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81.84亿元,同比增长64.8%;累计进出口7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0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734元,同比增长10.9%;全省366个在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94亿元,同比增长32.5%。 
今年夏天,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各地比学赶超、跨越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等战役如火如荼展开。五大战役全面推进,是近年来我省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强劲增长势头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期间,我省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加快海西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任务全面实现。
辉煌的“十一五”,为我省在新的五年里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抢抓机遇的五年:海西战略带来福建发展新机遇、新动力
“十一五”的五年,福建驶上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2004年1月,海西战略首次亮相省两会。此后多年,这一战略构想持续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海西全新的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海西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福建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关心海西、支持海西,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68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先后与我省签署协议、纪要或备忘录,支持海西发展;周边省份主动融入对接;台港澳侨对海西建设表示出极大热情与关注;福建广大干部群众肩负神圣历史责任,奋力推进海西建设。
今年春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闽考察,殷切希望福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努力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
7月召开的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决议,要求全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有所作为,不辜负党中央的厚望和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科学发展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速度、质量同步提升
大好机遇摆在面前,长期以来家底并不厚实的福建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了。面对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竞争压力,正视自身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突出、总量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等客观因素,全省上下凝聚共识——好字优先,能快则快,抢抓机遇,加快转变,探索符合福建实际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五年间,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福建如冲天蛟龙,尽显如虹气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全省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6560亿元到2009年的11949亿元,人均GDP从2005年的2000多美元到2009年的4800多美元,财收总收入从786.83亿元到1694.42亿元,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全省交通完成投资预计将达2200亿元,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65%,相当于“十五”完成投资的3倍,超过了新中国成立至“十一五”我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将福建带入高铁时代,“两纵两横”高速公路主骨架,使全省75%以上县城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
……
福建的全面提升,从量到质——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2.6:49.2:38.2调整为2009年的9.9:48.6:41.5;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已产生60多个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17%;
围绕14个重点产业,推进300项、总投资700亿元的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了25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拓展的“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已成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加速器;相继出台的《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福建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工作分解方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实施办法》和《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海西创新体系,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
“十一五”期间,福建在发展中彻底抛弃粗放型的发展观念,选择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被首次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2006至2009年,我省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3.2%的节能目标。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去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减排4.65%;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减排8.96%,已提前实现了减排目标。
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程中,我省还把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全省“一盘棋”作为工作着力点——
厦门经济特区由厦门本岛扩大到全市,发展空间扩大10倍,加速推进岛内岛外一体化;上杭县古田镇等21个小城镇开展试点,将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保一体化;整合原有港口机构,形成跨行政区划的厦门湾、湄洲湾、福州湾三大港口群,避免了同质低水平竞争,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
先行先试的五年:开启两岸共谋福祉新篇章
建设海西,为进一步拓展闽台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舞台。
面对机遇,福建先行先试,积极作为——
今年5月,省长黄小晶率福建省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并首次跨过浊水溪来到台南。6天里,交流团在台湾掀起了一阵强烈的“海西旋风”,并公布了10方面闽台合作先行先试政策。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以其“积极探索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新模式”成为两岸关注的新焦点,将成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和海西建设的突破口。
已连续两年举办两岸最大规模的民间交流盛会——海峡论坛,凸显了福建运用独特区位优势、实施两岸交流先行先试政策的作为所在和历史使命。
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完善台商投资产业目录,吸引台商投资建设专业园区,加强闽台行业、园区、企业间的对接。去年,实际利用台资25.3亿美元,累计超过660亿美元;对台贸易额70亿美元,累计超过660亿美元。
拓展提升台商投资区。制定福建省台商投资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开发区拓展提升方案,积极争取批准设立泉州、漳州等台商投资区。同时,加强台商投资区、各类开发区、海关监管区功能整合,扩大“区港联动”试点。
去年以来,特别是ECFA签订后,福建先行先试,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已成为台湾金融机构登陆大陆的桥头堡。台湾富邦金控、统一证券、台湾人寿等纷纷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大陆新台币兑换试点范围也由福建局部扩大到全省。
农业合作是闽台交流合作开展最长久、最深入的领域,并在全国创造了许多率先之举。去年通过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是首个两岸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十一五”期间,两岸加快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和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加强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农业科教信息交流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中心、种苗研发与繁育中心。
文化产业对接则是闽台合作中的新亮点。先后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博会、图交会、茶博会、艺博会、旅博会等重要文化产业活动。今年,第三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共有台湾地区22个县市参加,签订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项目14个,签约金额5.3511亿元。
闽台旅游合作双赢成果显著。五年来,按“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制定实施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充分发挥中央赋予我省的优惠政策和先行先试效应,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建立闽台旅游交流与合作机制,努力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去年经福建口岸赴台湾地区旅游人数达10.8万人次,其中外省居民近4万人次。闽台旅游双向交流也极为热络,去年我省共接待台湾游客123.4万人次,占全国接待台胞总数的27%。
站在新起点,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我们充满期待。福建,将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