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10-11-1 0:3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五年后再次来到普湾新区炮台镇老爷庙村(原属瓦房店市),映入眼帘的是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宽敞的街道……回想五年前,这里还是茅草屋、土平房,而如今一座座大瓦房、大平台拔地而起,曾经那“雨天趟水走,晴天一身泥”的坑坑洼洼烂泥路也被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所取代,沉甸甸的谷粒流淌着老爷庙村人的心血和汗水,漂亮的屋舍书写着老爷庙村人的骄傲与自豪……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今日山清水秀的绿色生态园区。老爷庙村正以一个富足、生机勃勃的新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而老爷庙村的变化正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记者从大连市农委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五句话”要求,坚持“多予、不取、放活”的方针,全域谋划、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今年,为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我市以“三新”(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工程为载体,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七个“十大工程”为抓手,以改善农村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档次得到了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域城市化的进程。截至9月末,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407.4亿元,同比增长6.3%。
新农村建设好不好、快不快,老百姓兜里有没有钱是关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和劳务价格走高的带动下,我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不减。特别是年初启动的低收入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已启动的31个村,总投资达到1.5亿元,预计可使户均增收万元以上。截至9月末,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143元,同比增长11.4%,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超过12000元,比2005年增长1倍,可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
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我市县域经济依然保持去年的良好势头,截至9月末,“北三市”和长海县新开工项目110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7个,同比分别增长22.3%和55.4%;新投产项目14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个,同比分别增长62.1%和162.5%;重点园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19.9亿元,新上项目103个,实现销售收入488亿元,分别增长26.8%、83.9%和32.5%。1~9月份,“北三市和长海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5.2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高于全市6.3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9亿元,同比增长33.4%,增幅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尤其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瓦房店市、庄河市、普兰店市分列第18、50和58位。
瓦房店:5年发展攀上东北县域经济顶峰
收获的季节,滨城大地处处充满喜悦。田间一片繁忙,工厂机器声隆隆,正在建设中的瓦房店是一天一个样儿: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忙而有序。“十一五”时期,瓦房店经济发展年年提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5年里,瓦房店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攻坚克难,阔步前进,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经济发展年年提速
5年里,瓦房店以“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四大战略为引领,取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辉煌成绩,全面实现了 “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在某些领域还取得了新突破。5年里,瓦房店以“大规划、大项目、大投资、大舰队、大和谐”为显著特征的“瓦房店模式”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经验被辽宁省委在全省推广。5年里,瓦房店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变化,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都见证了瓦房店这艘“巨轮”正在扬帆起航。
“十一五”期间,瓦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8.4%,较2005年增长1.71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亿元,年均增长34%,较2005年增长3.36倍;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0亿元,年均增长40.6%,较2005年增长4.5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评价中的位次逐年前移,由2006年的44位上升为2009年的18位,居东北县域经济之首。五年间,瓦市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12:61:27,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三产业向集约化、连锁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3%预计上升为2010年的30%。劳动就业岗位充足,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平均3.2%的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88元,年均增长14.2%,较2005年增长0.9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97元,年均增长15.2%,较2005年增长1.03倍。
打造“瓦房店模式”品牌
“十一五”期间,瓦房店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出具有瓦房店特色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良好发展经验:一是锐意开拓,以创新促发展。在各个领域大力推进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了服务型机关建设等考核机制,确立了建设工业园区、上大项目、发展税源经济等发展新战略和新思路,大幅提升了经济规模。二是夯实基础,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轴承等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兴化工等产业,同时积极发展风电、LED等新兴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通过积极引进大项目,组建产业集群等方式,增强了资源集聚效应,有效提升了工业能级。三是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每年都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妥善解决一批群众急盼解决的就业、社会保障、居住、交通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四是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通过推动产业园区向乡镇延伸,加强城镇功能体系建设等举措,大大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正在被突破。
庄河:“四大经济区”助推庄河经济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尾之年,对于庄河来说,则进入了全面开发开放最为重要的一年。庄河上下将紧紧抓住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战略的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庄河经济的发展。在庄河开发开放的热潮中,“四大经济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庄河地处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岸的中心地带,陆域海岸线285公里,占黄海北岸大陆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庄河人民清醒的认识到,庄河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海岸线长、宜港岸线资源丰富,深水岸线得天独厚,临海临港可利用土地空间大。因此,庄河开发开放的最大突破口就是港口建设,通过海上通道的打开,实现与世界经济的直接“对话”。然而光有港口还不行,必须依托港口的建设形成有规模、有计划的产业集群布局,“四大经济区”便由此应运而生。庄河将全力打造临港经济区、循环经济区、瀛浒经济区及商务旅游休闲区四大主导经济区,力争形成食品精深加工、家具、轻工机械、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精细化工产业六大产业集群。
四大经济区各有特色,各具潜力,总体规划面积457平方公里,以临港临海装备制造、光伏、静脉、家居制造、食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六大产业为基础,突出产业的集群化与规模化。其中,临港经济区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承接大型装备制造、石化、新能源、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铸造等产业项目;循环经济区规划面积为9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合成材料助剂、工程塑料及纤维制造等精细化工及相关生物制药产品;瀛浒经济区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食品精深加工和包装产业;商务旅游休闲区规划面积14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旅游、商贸及物流业。
目前,庄河临港经济区全区新上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60亿元、200亿元以上,在辽宁沿海经济带6个重点发展区域中位次前移、地位提升。循环经济区和瀛浒经济区管委会已经成立,并完成规划编制。正在加快填海造地和场平,实施起步区路网、给排水、污水处理、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起两个经济区的框架。新上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10个和5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20亿元、10亿元以上。现代商务旅游休闲服务区主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开发、会展、文化、教育等产业。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正在推进九鼎生态园、大东湖、大学城等项目的落地,进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发展中的庄河四大经济区,是庄河经济腾飞的另一个起点,庄河将从这里转身向海,拓宽发展空间,驶向承载百万人口的、国际化生态型城市。
2009年,庄河市实现生产总值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庄河市的财政规模已闯入全省县(市)排名三甲。今年1~5月份,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44个县、市前列。到2012年,在四大经济区的带动下,六大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将形成,未来庄河90%以上的经济总量都集聚在这条黄金经济走廊上。
普兰店: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普兰店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带动了现代化,“三化”互动战略已初见成效。
到201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年均增长率40.7%,年均投资80亿元。
——基础设施项目。城区净水厂扩建、大沙河治理、农村人畜饮水、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重点工程已经实施,鞍子河水库扩建、三大灌区改造等工程正在做前期工作;220千伏一次变、海湾和太平工业区66千伏变电所、市区10千伏联网等重点电力工程已完成,热电厂搬迁改造工程正在做前期工作;兴唐线一级路、鹤大线皮口至城子坦路段、盖亮线驿城堡至快马张路段、皮口港1000吨码头等工程已经完工,城八线一级路、城区外环路、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普兰店站、东边铁路配套、大连轻轨3号线延伸等重点工程正在做前期工作;海湾、太平、皮杨工业区基础设施项目大部分已完成,少部分正在实施中;皮口、杨树房、城子坦、安波、瓦窝、元台、莲山等小城镇项目都已经全部完成。
——公共设施项目。老帽山风景区开发、安波度假旅游景区配套开发等重点旅游已经开发建设,莲花山脉观光农业带正在做前期工作;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普九达标”图书与实验室建设等重点教育项目已经完成;中心医院住院部设施、疾病控制中心、中医院、二院、三院、结核防治所等工程已投入使用;20个乡镇办事处文体活动中心项目已经实施。
——重点产业项目。原计划的33个、总投资90亿元的重点产业项目,除5个发生变化以外,其余都已建完投入生产。在此基础上,又引进并开工建设了固特异汽车轮胎、全进重工特种车、东海软管、白云电缆等一批较大的产业项目。
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0.3%提高到60%,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化率达到52.9%。市区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2万,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38.1万增加到42.6万,城市化率达51.5%,接近现代化中等城市标准。皮杨小城市、城子坦、安波、莲山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大连工业卫星城框架体系的重要支撑。以大杨集团为主体的服装加工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以大冶轴集团、大连第一互感器为重点的轴承、互感器产业实力日益增强,以大雪啤酒、中粮麦芽为中心的食品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成了“服装加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产业集群。
2010年,预计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收入24886元,年均增长率11.3%;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8300元。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00元,年均增长率15.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5806元,年均增长16.3%。此外,普兰店民生工程快速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人才有新进展,特色旅游规模壮大,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医疗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体育健康发展,广播电视得到普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人口形势保持良好。
长海县:长山群岛步入旅游发展“黄金期”
近五年来,黄海深处的长山群岛坚持“打基础、谋长远、促发展”,主动融入大战略、大格局,科学谋划发展大计。在相继迎来对外开放、整建制全域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成立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三大历史机遇后,这个世代以渔业为生的海岛县正激情满怀地朝着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开始了历史性的“华丽转身”。作为东北地区惟一的海岛县,长海的主导产业一直由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水产品加工“担纲”,虽然针对渔业资源锐减的实际,历经多次“蓝色革命”,实现了由近海到远海、猎捕向栽培、粗放到精深等内部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始终没有彻底扭转“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因此,开拓新的经济增长极,以牵动整体产业结构更趋科学合理,实现海岛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就成为长海历届决策层竭力破解的难题。2009年4月,长海县正式对外开放,7月1日又被整建制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历史上首次搭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快车”,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独立发展的制约。今年4月9日,市委决定成立大连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工作委员会,纳入大连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之下,海岛开始了管理体制和经济功能上的历史性变革。
已于近日开工建设的长山大桥是近五年来长山群岛旅游业发展最鲜亮的一抹浓彩。该桥总投资5.79亿元,连接大、小长山岛,全长3380米,净空高度26米,横跨长山东水道,主通航孔可以满足1000吨级船舶双向通航要求,副通航孔可以满足1000吨级船舶单向通航要求。作为大连市政府重点工程之一,长山大桥在长山群岛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外,在原有的18座港口码头的基础上,今年长海将开工建设拥有2个1000吨级的客货滚装泊位的北小圈港,实现年新增客运量44万人,货物吞吐量10万吨。扩建两座原有港口,新建一座日平均承载客流量达4000人次的客运站,开通长海至金州杏树屯海上新航线,搭建群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高速路”。拓展群岛空中航线,现已启动长海机场扩建工程,匡算投资16.5亿元,将长海机场扩建为4C级支线机场,跑道延长至2000米,满足B737-700、A319、A320等C类120—150座飞机及以下机型起降,辐射半径可达大连、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区和日、韩、俄等国家。延展陆岛间水电管网,提高地区要素支撑能力。
据长海县旅游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长山群岛接纳游客将达92万人次,预计旅游综合收入5.5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3%和两倍多。长山群岛的旅游事业,正步入一个令人振奋的“黄金期”。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