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粮食物流园应重视的问题

2010-1-10 15:2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余鹏彪
    根据国内外与物流园区功能相同或相当的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经验,粮食物流园区在发展模式上可能的选择有四种,即经济开发区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和综合运作模式。
    一、园区的管理模式探讨
    我国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应以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模式为主。因为粮食是一种特殊的物资,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不仅只是着眼于其经济效益,它同时还有更多的宏观上的社会效益,如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此外,我国粮食运行体制还不够完善,粮食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方面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干预。因此,我们应当借鉴日本和德国物流园区的经验,重视政府的规划作用。当然,随着粮食物流体系和市场的完善,也要对其他的建设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开发模式。
    二、重视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存量
    资产优化整合由于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不同物流行业,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的行业分割、行政分割与所有制分割,导致物流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使用率不高的实际状况,使得应有的物流经济效益难以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对此,可以考虑在规划建设粮食物流园区时,用财政经济的办法予以优化整合,以便充分发挥不同行业、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物流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应有的物流经济效益和物流产业的协同聚合效益。
    三、重视第三方物流的建立
    第三方物流通常服务于多个厂商客户,而同时要将商品或物资配送给多个终端用户,是一种多对多的运作模式 (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物流在采购时为多对一模式,在销售时为一对多模式);第三方物流通常掌控一项或几项核心资源,而通过联盟的方式利用信息系统掌握并调度多方面的物流资源。如除了自有的仓库之外,考虑到建设周期和运营成本,第三方物流可能外租闲置的仓储资源,而在与客户形成紧密型合作的前提下,还可能为客户代管仓库;第三方物流为了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通常需建立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界的物流运作网点,并通过异地数据传输对这些网点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三方物流的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它的总体规划绝不等同于简单的仓储业务和运输业务的合成,也不同于一般的储运作业流程的设计,如何满足第三方物流这些独特的运作特点是完成一个优秀的物流规划时必须充分予以考虑的问题。
    四、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粮食物流园区
    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粮食物流园区而言,这—发展模式通过粮油商品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生产利用过程,尽可能充分合理、持久利用粮油物质资源和能量并尽可能缩小和消除生产流通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即通过尽可能拉长粮食产业链,使粮食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在良好的生态经济运行中实现最大化。例如通过对谷物和油料、油脂的精深加工,进而结合食品生产以及医药、纺织、化工等相关产业之间的结合点和面实施综合经营,有效实现对粮油产品、副产品、下脚料、废弃物的一系列再加工、再利用,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延长和提升谷物、油料加工生产的产业链。从而使整个粮食物流园区既提升经营层次,又能够通过再生资源利用,在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防治污染,使粮食物流园区能够在清洁生产的氛围中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正是由于延长产业链以及相应的价值增值链,也为防治污染提供了财力支持。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防治污染是统一的生态经济范畴中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二个侧面。因此,规划建设粮食物流园区—定要坚持实践循环经济理念,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模式。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