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的“烟台路径”

2010-10-9 20:1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按: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试验田。今年1月初,烟台与青岛、厦门、大连等16个城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上先前批复的深圳,全国共有 17个城市位列其中。烟台就此马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破除制约创新的思维定势,立足烟台的区位、资源、科技和产业特点,明确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烟台内涵,即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带动四大支柱产业变迁的产业创新,实现以海湾海岛开发为主的城市空间创新,以及以城乡统筹为主的社会结构创新和生态低碳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增长方式由量态扩张到质态提升、城乡结构由二元体制向一体化发展三个转变,努力打造创新特色突出、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笔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烟台创新的独特做法进行剖析和解读,以期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所启示和推动。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打造高新技术孵化城
从传统的燃油点火,到现在的等离子点火,一家名叫烟台龙源的公司,正在引导着中国电厂系统的一场技术革命。如果全面推广龙源的这一技术,全国的电厂每年可节油600多万吨,相当于一个中型油田年产量,年可降低运行成本 300亿元。
而就在几年前,龙源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小公司。它的前身,成立于1995年,由7 名科技人员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仅为50万元。
数量庞大的像龙源这样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正在推动烟台经济开始一场新的嬗变。机械、电子、食品、黄金,烟台的老四大支柱产业方兴未艾,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海洋高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横空出世。
都说创新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但创新大戏,谁唱主角?作为二线城市,烟台科研院所少、高等院校少,烟台市委、市政府却慧眼别具,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积极创造、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从而在全市形成“蚂蚁群兵”式的创新型企业群,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龙头企业为主体、企业创新带动行业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之路。
仅最近几年,烟台企业在全国“叫得响”的成果不胜枚举。丛林集团投资研制万吨油压机,获11项国家专利,开创中国特大型工业铝型材生产的先河,并带动铝材加工业走向高端;先声麦得津公司研制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药“恩度”,世界首创,上市仅一年销售收入就达 1.8亿元;中大生物药业的F-苷肽,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唯一批准进入临床实验的治疗艾滋病的中药新药;翰霖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所联合研发生物发酵长链二无酸生产技术,并建成全球最大的长链二元酸生产线,替代进口……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烟台申请专利13827件,专利授权 3722件。目前,全市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0家和43家,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3处和47 处。全市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个,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屈一指。
企业创新是点,行业创新是线,如何将这些点连成线、再划线成面,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又一大课题。烟台的做法是:打造创新平台,汇集创新资源,放大创新效应。
去年3月,烟台高新区正式设立,目的就是要打造成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的集聚地,从而有效地汇集起各类创新资源,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成立以来,总投资4亿元的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总投资5亿元的拓普邦生物科技、总投资10亿元的绿叶生物技术产业园和40亿元的烟台国际生物科技园等已陆续开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等科研院所也先后前来落户。
在烟台开发区,清华科技园建设也正在紧张进行中。清华科技园投资40亿元,建成后将引进大中型科技企业、研发中心 300多家,引进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5家以上,引进高端科研人员 5000-10000人、科技从业人员 2.5 万人。建成后,将成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高端人才聚集的又一高地,年可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 10亿元以上。目前,烟台科技孵化器总面积已达25万平方米。
凭借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的拉动,烟台在生物医药、新型化工、海洋装备、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传统低端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但龙头企业由于拥有核心专利技术,高端产品反而逆势上扬。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 。今年,烟台高新技术产值有望突破4200亿元,同比增长11% 。
以陆海统筹为主体的空间创新打造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5月上旬,烟台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一期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正式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这是我省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复的集中集约用海项目,也是目前全国获批的最大人工岛群项目。
据悉,这片规划用海 44.3平方公里的海域,将填海造地 35.2 平方公里,用于建设6 个人工岛和1个突堤式人工岛,其余为水道用海,面积 9.1 平方公里。建成后,将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高端冶金和金属加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以及现代物流业。到 2020年,这里将引进各类企业100 多家,完成各类项目投入超600亿元,形成年产值1000亿元经济规模。
烟台濒海而立、因海而兴,沿海分布着太平湾、龙口湾、庙岛湾、套子湾、芝罘湾、四十里湾、丁字湾等7处面积较大的自然海湾。 此外,还有72 个近海岛屿、 2.6万平方公里海域和9万多公顷未利用滩涂盐碱地。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的批复,正式拉开了烟台海湾、海岛大开发的序幕。
开发“蓝色国土”,既是对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也蕴含着从陆地到海洋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烟台正是从海陆联动的视角谋划和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把1.37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与 909公里的海岸线、 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和建设。
在已编制完成的《烟台市海湾海岛开发规划》中,烟台对全市7 个重要海湾,72 个海岛进行了规划。选划了龙口湾海洋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聚集区 3个大集中区和套子湾海洋工业聚集区、烟台市区东部滨海新城、蓬莱西海岸海洋文化精品旅游度假区、海阳核电装备工业园和海洋装备先进制造业聚集区、莱州港口经济区 5个小集中区,规划用海总面积达 763 平方公里,项目投资总额5200多亿元,全部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规划纲要》。
一股蓝色潮流正在烟台各地涌动。龙口市明确提出把港口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火车头”、临港产业的“孵化器”,着力构建港口与城市一体、互促共赢的发展格局;丁字湾海即大桥工程过半,莱阳南海新城全面启动,这个区片最终将建成青烟威三市的“后花园”、半岛一体化发展的对接点和蓝色经济区南部新亮点;高新区致力于打造蓝色创新高地,5年内区内研发园、孵化器总面积将达到100 万平方米以上;招远依托15公里海岸线,规划建设一个以旅游开发、高新技术和现代物流三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滨海科技新城;牟平正在开发滨海地带,全力打造一个面向东北亚的高档休闲体验中心,独具海岛特色、海湾美景,集商务、娱乐、度假、颐养、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北方特色水城……
锁定目标,烟台借势借力,壮大蓝色产业。目前,烟台传统渔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核电、造船、石化等临港、涉海产业风生水起。其中,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优势明显,海洋平台订单占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25% ,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至2015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将达45万吨、船舶制造能力达到550万载重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以城乡统筹为主体的结构创新打造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
架势、瞄准、出杆,每天下午,69岁的王明贵都要到村里的文化娱乐中心,同几个老伙计打台球。
王明贵是龙口市芦头村的村民,芦头村的文化娱乐中心是村里斥资180万元建造的两层楼房,一层设有健身室、阅览室等,二层设有练舞房、台球室和羽毛球室。在城里,人们需要花钱前往健身会馆,王明贵只需从家里溜达几步,就能免费享受到各种公共服务。而像这样的娱乐中心,在龙口的很多村庄都可以看到。
如果说芦头村还只是传统农村的升级,那距其不远的南山集团新和小区则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城市社区。200栋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小区之内的道路上没有一片落叶。这个小区吸收接纳了南山集团周围21 个村、1万多名群众。小区事务由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物业公司定期对小区内卫生进行全天保洁。出了小区,周围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新和小区的居民享受到的是和城里人一样便捷、周到、无差别的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引擎,也是惠及民生的重大战略。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民都是依托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隔绝”于城市之外。而如今的烟台,652万人口中,已有300万成为城市人,感受着新生活的气息,并带动农业与农村实现新层次上的跨越发展。一个中心城市龙头高昂、县域副中心交相辉映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正在烟台闪亮凸现。
中心城市高标准推进。烟台市委、市政府站在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加快市区融合,大手笔建成火车新站、文化中心等工程;潮水新机场、德龙烟铁路、青烟威城际铁路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顺利立项或开始施工。如今,正高标准推进“一山两河”、“一线三岛”、芝罘湾区片和烟台山区片等规划和开发,中心城区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龙头和辐射带动中心。
县域次中心城市也在蓬勃发展。龙口通过发展“五大组团”和“三大板块”,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形态区域,三分之一土地建成城镇社区;莱州正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为契机,打造山海绿城和便捷高效的“桥头堡”;招远正全力叫响“中国金都”……
小城镇上承大中城市、下连广大农村,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烟台突出城市周边所在镇、交通干线两侧小城镇、边远地区重点镇等三个重点,着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到2015年,全市将有8个小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其中莱州沙河、栖霞桃村镇人口突破5万人。
近年来,烟台先后涌现出以栖霞桃村为代表的强镇集聚模式,以开发区富士康为代表的项目吸纳模式,以莱阳龙大为代表的强企带动模式,以龙口南山为代表的强村合并模式,以蓬莱南王山谷君顶酒庄为代表的村企融合模式,以福山区福新街道为代表的园区拉动模式。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随着城乡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烟台城乡正“齐步”走出一片新天地。
以环保低碳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创新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创新的终极价值,还是要体现在造福于民上。
作为一座历来重视普惠民生的城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助推了创新元素烟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融入。一座“生态低碳宜居城市”,正日益走进烟台人的生活。
低碳,在烟台并非只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而是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发展抉择。在《烟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中,这份决心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其中既包括制定鼓励扶持政策,突破一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还包括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全市县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建 12层及以下住宅建筑全部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新建 12层以上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达到总户数的50% 以上等举措。
“数字烟台”的建设进程也将加快。有关部门表示,烟台将以城市信息化带动城市服务功能创新,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理和电子监察,并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探索建立城市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开放。加快推进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无线城市”、“市民卡”和便民信息亭建设,推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
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同时被提上日程。据了解,烟台正在加快实施一批园林建设、水源涵养、滨海湿地、生态林业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规划理念的创新上,将真正彰显山海城市特色,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建设国家海洋文化名城。一个低碳、生态、宜居的创新型城市,将给广大烟台市民带来全新的生活享受。
专家点评
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
烟台打造创新主体的取向,是在不断增强城市的创新带动力和自身竞争力;从企业到行业再到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能从“点”到“线、面”,说明烟台的创新空间在不断增大;并能在统筹城乡、统筹陆海中创新,更是对城市资源的再创新。这意味着,在烟台,创新已成为有主体、有空间、有资源的社会系统,因此更具统摄力。
一个城市对创新的不懈努力,就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创新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长远眼光,有世界视角,有脚踏实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单一GDP 考核机制下,创新与总量增长的替代效应会束缚创新,因此靠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就成为引领潮流之举,它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根本途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