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厦门港”

2010-10-3 0:4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8月30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对外披露,经福建省政府批复同意,厦门港、漳州港实现整合,漳州港的古雷港区、东山港区、云霄港区、诏安港区并入厦门港,由整合后的厦门港口管理局统一管辖厦门、漳州两市行政区划内的所有港区;撤销漳州市港口管理局,组建厦门港口管理局漳州分局,具体负责管理漳州市行政区域内的东山港区、古雷港区、云霄港区、诏安港区。至此,整合后的厦门港的港区达到12个。   8月31日,厦门港口管理局漳州分局揭牌仪式在漳州市交通局举行,厦门港、漳州港实现全面整合,统称厦门港。
  至此,整合后的厦门港所有港区实现“同港同政策”,原厦门港下属港区享受的税费、补贴、口岸通关等各项优惠政策延伸至原漳州港的所有港区。
  从“大厦门港”到“厦门港”(一级)
  其实,厦门港与漳州港的“合并”要追溯到2006年。
  2006年1月1日,厦门港突破厦门行政区范围,向漳州行政区延伸,即在厦门港已有的东渡港区、海沧港区、嵩屿港区、刘五店港区、客运港区5个港区的基础上,将漳州招银港区、后石港区、石码港区及海沧西侧岸线纳入《厦门港总体规划》,实现“大厦门港”。  
  “当时合并后的‘大厦门港’深水岸线增加14公里,总长达40公里,可容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14个。当时的整合效果很显著,南岸原漳州的5个港区不仅也使用上了‘厦门港’品牌,而且厦门市政府对港口的有关优惠政策由此延伸至南岸港区。比如实行24小时引航,缩短了船舶待港时间,大大提高了港口生产效率;新开通了两条外贸和11条内贸集装箱航线,集装箱航线覆盖到内地各大港口及港澳台地区和日本等国家。当年,港区便吸引美、意、荷、日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近300家企业投资物流、金融、电子信息、加工制造等行业,总投资达18亿美元,年产值逾200亿元。”厦门港口管理局办公室周主任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为何当时没有将漳州港全部港区合并到厦门港,而是要等到4年以后才全部合并?
  周主任透露:“2006年主要是厦门湾港口的一体化,此次合并与2006年厦门港一体化改革不同,此次完全是跨厦漳两个地市行政区划内所有港口资源的整合,可以说是对上一次改革成果的巩固、深化和提升。同时,此次厦漳港口一体化改革对两地经济的纽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将促进厦门市、漳州市以港口为平台,实现跨行政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相互对接、合作共赢。”
  据记者了解,此次整合后的厦门港将尽快组织编制新的跨行政区划的《厦门港总体规划》,发展成以国际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同时优化调整厦门港各港区功能布局,突出厦门湾内南北岸港区为主发展国际集装箱外贸运输的功能地位,着力加快厦门湾现有港区的功能调整和结构升级,促进港城协调发展;逐步实施东渡港区城市化改造,将港口功能调整为以国际邮轮、对台客运、滚装、高端航运服务业为主。
  “同港同政策”是此次厦门港和漳州港合并后一大看点。
  据记者了解,两港整合在中国港口之间已经不少见,尤其是省内港口之间的整合更是屡见不鲜。但是真正能做到“同港同政策”的港口为数还不多。
  据此次合并后的规划显示,原厦门港下属港区享受的税费、补贴、口岸通关等各项优惠政策将“全部”延伸至原漳州港的所有港区,实现整合后厦门港所有港区“同港同政策”。
  “同港同政策”具体该如何实施?
  周主任向记者介绍:“此次合并确实是由于12个港区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划,港口开发建设涉及土地、海洋、环保等部门,建设管理将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厦门港口管理局会按照福建省政府的批复,建立两市一区重大事项协调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厦门港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另外,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厦门、漳州和漳州开发区两市一区的大型港口企业将互相参股,组建形成新的港口投资开发主体,参与收储开发厦门、漳州行政辖区港口岸线及配套的陆域和水域,参与厦门港大型港口项目建设经营,整体成片规模开发整合后的厦门港,带动调整港口产业结构,推进厦门港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由此一来,厦门港发展成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清晰。
  厦门剑指“闽南金三角”(一级)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历经沧桑巨变。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在8月26日度过了它们而立之年的生日。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后,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面积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市,最初2.5平方公里的特区扩展到厦门全市的1569平方公里,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2倍。
  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同时也能看出厦门与深圳以及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的差距。
  “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可能就是厦门地域狭小,而要打破当前的格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许青松表示,“不可否认的是,此前,厦门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经济总量偏小,加上受经济腹地狭小及特区内土地、淡水、原材料等资源瓶颈制约,导致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难以发挥。”
  “厦门一定要突出重围,通过区域合作和同城化发展,拓展腹地。”许青松认为。
  “历史机遇到了。”许青松说,“同城化是厦门跨越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现在厦门与泉州、漳州正在逐步融合。”
  据许青松透露,厦门是闽西南5市、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的牵头单位,目前,城市走廊规划已经完成。
  另外,与其他经济特区城市不同,厦门现在找到了更新的,且市场潜力更大的经济区块——海西经济区。这打通了厦门等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来往,两岸相关经济要素的流动也将随之展开。厦门经济的活力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厦门与台湾地区沟通的加强,航运业和物流业也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周主任认为。
  周主任继续表示,去年厦门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达1.1亿吨,成为海西第一个亿吨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68万TEU,居全国第7、世界第19位。另外,厦门港是对台航运形式最丰富、实践时间最长的港口。经过多年探索和尝试,其作为两岸“试点直航”和“小三通”口岸,为两岸全面“三通”积累了经验和建立了互信。2006年厦门空港又实现了春节客运包机和中秋客运包机,成为最早对台包机直航的四大航空港之一。两岸“大三通”实现后,厦门适时推进“试点直航口岸”向“全面直航”口岸的转变,探索拓展“小三通”航线功能、提升“小三通”航线竞争力,加强厦门口岸软硬件建设,完成厦金客滚轮泊位改造工程,率先开辟两岸客货滚装运输新航线并实现班轮化运作,厦金航线试行台湾至厦门行李直挂通关托运。厦门航点至台湾空中直航每周班次达16个,并实现腹舱载货。厦金海上“小三通”每日航班增至32个,全年进出旅客达120万人次。经过多年发展,厦金航线已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最便捷通道和重要窗口,厦门作为对台贸易口岸和台湾同胞进出祖国大陆重要口岸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厦门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签注自助受理业务。
  “三十而立”,厦门已经度过了自己的三十岁生日,但是“后特区时代”的困惑也随之而来,如何从特区向城市的转型,如何在政策优惠取消的同时寻找新的发展定位,这些都是厦门将重新思考的问题。
  但是我们相信,在海西这片热土上,厦门这个龙头将会越舞越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