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内河航运 带动流域经济发展

2010-10-29 1:5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内河水运发展迎来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的新形势下,举办皖江水运发展高峰会谈,深入探讨加快皖江水运发展、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措施,对于振兴内河航运,更好地服务流域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成绩显著
内河航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长江是唯一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黄金水运通道,在我国内河航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部里和沿江各省市建立合作机制,制定内河航运发展战略规划,合力实施“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布局,积极推进船型标准化,有力地促进了长江航运的快速、科学发展。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航道建设成效显著,通过能力有效提升,长江干线实现了全线夜航;船舶运力结构不断优化,船舶平均吨位和运输效率、航行安全、节能环保水平大幅提高。长江水运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长江水运量2009年达到13.3亿吨,比上年增长9%,是世界上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在流域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流域综合运输体系的主骨架。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江水运发展,制定实施水运强省战略,把内河水运发展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沿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有力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水运建设投融资机制,实行港航垂直管理体制,使皖江水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运输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沿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安徽内河船舶约2.8万艘、1600万载重吨,运力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位,公司化经营船舶比例逐年提高,达83%;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全国第五;港口群初具规模,拥有5个主要内河港口,1000吨级以上泊位超过380个,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
二、内河航运的优势和作用日益凸显
内河航运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比较优势,特别适合大宗货物、集装箱货物运输。我国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南北调运、东西交流等运输大格局。内河航运的优势逐步显现,有力地保障了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工业产成品和抢险救灾物资运输。2009年,我国完成内河货运量(含江海运输量10亿吨)25.7亿吨,较上年增长14.7%;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7.8亿吨,亿吨大港达到5个。在扩大内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产业沿江转移等因素的带动下,内河航运应对金融危机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去年实现了逆势增长,而且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今年1-7月,规模以上内河港口完成吞吐量14.4亿吨,同比增长19.2%。
内河航运尤其是干线航运依托其运能大、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特点,为承接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提供了运输服务保障,有效地引导了产业向沿江、沿河布局,带动了流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随着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沿江产业梯度转移,临港工业区和港口物流园区加快发展,产业沿江集聚程度明显增强。2009年,长江干流沿线九省(市)GDP总额占全国的40%,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江干线水运完成了沿江地区近85%的煤炭和铁矿石运输任务,长江沿岸聚集了全国500强企业中的近200家,钢铁、化工品和汽车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3%、46%和40%。安徽也在长江沿线及合裕线布局了包括海螺水泥集团、马钢集团、芜湖奇瑞汽车集团、铜陵有色集团、安庆石化和中大型电厂在内的一批中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沿江地区产业集群。依托通江达海的优势,内河航运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沿江省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逐年提高,部分省市近年来外贸进出口额增速超过30%,长江黄金水道成为沿江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通道,西江航运干线成为沟通西南与粤港澳地区的重要纽带。
我国内河航运资源丰富,沟通东中西,贯通南北,成为区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不仅带动了就业,而且促进了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实施东部率先、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测算,2007年长江水运对沿江省市GDP的直接贡献为772亿元,间接贡献为1.1万亿元,间接带动社会总就业人数近千万人。内河航运还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运输方式,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国家加快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河航运的优势更加突出,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加快皖江水运建设、促进流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国家即将出台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内河建设资金投入,把内河水运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内河水运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从沿江经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批准安徽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仅提供了日益增长的水路运输需求,也对长江水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长江水运、皖江水运建设,大力振兴内河航运,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优势和作用,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
一是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以规划为指导,系统治理长江干线航道,积极推进土桥水道、安庆水道等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做好马当南水道航道整治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同时,加强重要支流航道建设,加快实施合裕线等航道建设工程,促使高等级航道网及早达到规划标准;相应建设其他航道,积极推进干支联动发展,进一步延伸航道通达和覆盖范围。以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促进与高等级公路、铁路的无缝衔接。
二是加快完善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促进老旧船舶运力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船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运力结构。推进干支直达和江海联运,加快建设内贸集装箱、商品车、滚装运输服务网络,完善铁矿石、煤炭、汽车滚装和石油及液体化工品专业化运输系统,促进一体化运输的发展。推进港航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引导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港航企业,鼓励港航企业与大型货主建立战略联盟。拓展港口仓储、加工、配送、贸易等服务功能,延伸产业链,促进与物流园区、保税区和内陆地区的有效对接。
三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水运发展资金渠道。拓宽水运建设和发展资金渠道,中央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地方政府要相应扩大建设资金规模,完善财税、金融政策,配套安排船型标准化和老旧船舶更新改造补助资金,研究出台港口发展用地优先支持等措施。以航电枢纽、收费船闸等资产为依托,搭建内河水运建设投融资平台,支持开发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产品,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内河水运建设。利用好世行、亚行等国际组织贷款,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水运工程建设质量和维护管理水平。
四是积极转变水运发展方式。调整港口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构建大宗散货交易平台、水陆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口服务体系。创新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港口资源;统筹老港区功能调整与城市化改造,规划好老码头技术改造、能力挖潜与新码头建设,提升深水岸线资源利用率。充分依靠科技和信息化,促进和带动内河航运发展,加快完善工程技术标准和运输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开展通航建筑物、支流渠化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依托交通电子口岸建设,促进形成便捷高效的区域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在主要港口建成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在船岸通信、港口资源调度、危险品运输、集装箱运输航线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建设数字航道和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努力提升水运信息化水平。
五是完善内河发展保障体系。加快《航道法》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国内水路运输条例》,地方相应完善配套的管理规定,为内河航运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准确把握内河水运安全发展规律,突出抓好重点水域、重点船舶、重点时段和特殊天气状况下的安全监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内河航道资源,统筹协调航运发展与桥梁、水利、发电等的关系,对有通航价值的河流,要在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改造恢复通航,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港航一体化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船闸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港航、海事综合执法模式,提高管理效能;建立健全部门间、地区间水运发展协调合作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六是形成水运和产业互动的良好格局。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重庆、武汉内河航运中心建设,实现皖江水运与长江水运紧密衔接,推进航运中心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总体联动发展,强化长江水运在流域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和骨干作用。鼓励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等产业沿江(河)布局,加快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和保税区建设,带动内河水运需求增长;促进长江水运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更好地融入流域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提供更加有力的运输保障,从而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布局,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