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模式 开发功能

2010-10-25 0: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李卫卫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逐年看涨。在这种背景下,物流专业在各地院校也遍地开花。其中,职业院校开办物流专业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
    对于这些职业院校来说,如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出真正适合物流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更关系到物流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院校都想方设法地加强实践教学。
    而要真正将实践/实训教学落到实处,院校就必须搭建起一个平台——物流实训基地。于是,各院校纷纷通过自筹资金、争取财政支持等多种方式建设自己的物流实训基地。
    力度加大 瓶颈乍现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物流实训基地先后涌现出来。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一些制约其因素也显现出来。
    一家院校一位负责人就坦言,物流涉及到的环节众多,因此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就需要采购大量的设施、设备,学校的投入也就不断加大;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设备升级速度非常快,学校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也需要对很多设备进行更新,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学校的资金毕竟有限,如何补上这个缺口,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
    同时,随着学生基数的逐渐减少,一些职业院校也开始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如此一来,有些学校花巨资建设的实训基地也面临“开工不足”、利用率偏低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使其在满足学校教学需求的同时,开发出部分社会功能,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实现实训基地自身的“造血”功能,“反哺”其后续建设,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功能增加 角色多样
    实际上,针对如何将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从单纯的“消耗型”转变为“造血型”这一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尝试。这其中,上海市物资学校就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创新之路。记者也希望通过探究他们的成功经验,提供一些启迪和借鉴。
    上海市物资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有一个听起来似乎来头很大的名字——上海市现代物流实训开放中心。这个由上海市教委、百联集团和上海市物资学校共同出资建设的实训基地,已经通过社会功能的拓展,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开放性职业培训平台”。
    自从2008年建成对外开放以来,该中心不仅为上海市物资学校的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而且还接待了很多来自外校,甚至全国各地的师生、企业,为他们提供多层次的物流培训课程,真正实现了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集于一身。“2008年,实训中心共接待了289名外校外地的学生前来实训,平均每人288个课时;2009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达到570人;而今年,仅不到半年的接待量就超过了290余人。不仅规模逐年扩大,辐射的范围也从上海本地区,扩展到了长三角,甚至内蒙古等地。学生的层次从中高职到本科层次都有覆盖。”上海市物资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老师和学生对于培训的效果都反映良好,都表示愿意继续与我们保持合作。”
    很多企业目前对于员工技能培训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一些普通的培训机构又难以达到企业在场地、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要求,这方面,实训中心有较明显的优势,因此上海市物资学院决定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范围——增加对企业职工进行物流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的项目。目前,该中心已经和上海电力公司合作,对该企业转岗的132名职工进行了岗前培训,实现了校企双赢。
    而为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让实训室实现“一室多用”,该校还在实训中心开展实践与鉴定结合的考证项目。将中心建成为上海市物流系列职业资格鉴定的技能考核项目鉴定场所和全国RFID射频识别技术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站。此外,为了配合这些认证考核项目,该中心开展了相配套的短期培训。通过修订实训教学内容,实现了实训内容与职业认证的接轨。
    同时,该中心还承担了开展教学研究和项目研发的角色,在实训项目与教材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该校相关领导坦言,通过开发这些综合性的服务项目,他们既加强了和社会的联系,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企业中的影响力,有效地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使实训中心的角色发生转换,从校内走出去,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