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重塑发展优势 再闯发展新路

2010-10-20 23:2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为主线,转变发展思路,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推动潜江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一、市情再认识,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潜江模式”

  1、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潜江必须面对的战略课题。潜江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989年撤县建市,1994年被列为省直管市,从2004年起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经过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的艰辛探索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潜江由一个丙等县,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市的转型跨越,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县市前列。

  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潜江依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石油资源的枯竭和传统市场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对我市粗放发展模式已形成“倒逼”之势,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成为我市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一是宏观形势 “要我转”。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时代主题,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把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潜江作为圈内城市之一,推动经济社会走“两型”发展路子成为现实要求。二是潜江自身面临的问题倒逼“我要转”。潜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重工业城市,石油经济长期以来占据半壁江山,基础化工等重工业在市域经济的份量举足轻重。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对我市石油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江汉油田工业产值和对地方税收贡献同比分别下降16.94%和38.73%;另一方面市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工业结构偏重、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暴露无遗。潜江只有主动寻求转型发展,才能闯出新路,找到出路。三是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需要“加快转”。经过30多年的开采,潜江石油资源濒临枯竭。2009年3月,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如果潜江不抓住国家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发展替代产业这一缓冲期的机遇快转型、转好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现有的优势也将逐步丧失。

  2、“一区两带三极”:具有潜江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结合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连续两年组织党政代表赴河南和省内黄冈、荆州、宜昌等地学习考察,掀起了全市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分析市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在今年初召开的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实施“一区两带三极”战略。

  一是建设以城市新区为重点,辐射周边的城矿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紧紧抓住城市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把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逐步建立起示范区城矿乡规划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的“五个一体化”,实现示范区城矿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二是打造两条产业集聚发展带。一条是着力打造以潜监线为主轴的沿线新型工业、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带。以建设全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为重点,以沿潜监线的潜江经济开发区、园林经济开发区、杨市、总口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突出以盐化工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和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家具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努力打造1000亿特色产业带。另一条是着力打造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沿线水利工程景观、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带。以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以“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为主的“一中心一基地”、龙湾遗址等核心景点建设,大力开发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整合市内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武汉至宜昌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景点城市。

  三是支持江汉油田、工业园区、国有农场三大增长极加快发展。按照“共建矿区,共建园区,共建城区,共抓转型,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服务油田发展,努力实现稳油增气,做大非油替代产业,在“十二五”末实现油田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建设大园区,整合园林、杨市、总口三个园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和新兴产业集群;整合潜江经济开发区和江汉盐化工业园,打造以盐化工为特色,以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循环型化工基地;支持张金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园区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大力推进国有农场发展,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土地资源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农场经济特色板块发展,力争“十二五”期末,农场经济在全市比重达到20%以上。

  3、“1132”工程:翻开转型之年的新篇章。2010年是开启潜江转型发展的元年,在新的战略构想和转型发展要求下,我们着眼统筹全局,提出了大力实施 “1132”工程,即启动实施一个“一区两带三极”战略,今年重点做好新战略的调研论证和政策支持,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策划一批事关潜江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突出一个“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主线,按照“巩固一产、提升二产、做大三产”的总体要求,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平安建设、作风建设“三大建设”,切实为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全力抓好举办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和丹江口水库移民“两件大事”,为转型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二、结构再调整,奋力闯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新路

  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我们着力推进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发展质效在转型中提升。

  1、以替代产业打造潜江后石油经济时代新支撑。大力支持江汉油田实施稳油增气的同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着力打造“两个百亿”产业。一是打造“百亿盐化工产业”。实施盐化工产业路线图计划,以江汉盐化工业园为载体,积极服务油田盐化工总厂扩规工程,支持江钻股份与天祥化工合作项目,同时引进了兵器工业集团、新亿宏等企业发展盐化工上下游产品,实现盐化工产业配套、互融发展的格局。二是打造“百亿石油机械制造业”。支持江钻股份、昊江机械等企业加快技改扩规,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实现“十二五”期末产值过100亿元的目标。

  2、以技术改造重塑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转型不是推倒重来,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工业城市,必须依靠现有产业来打造新的竞争力。化工医药、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既是潜江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支撑潜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推动老产业走创新发展的路子。一是共建创新驱动模式。积极与省科技厅开展“厅市共建”,依托项目研发、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市共有4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进入省级序列,5家企业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创新型建设试点企业。支持企业广泛开展多方合作,走产学研结合路子,我市华山水产是一家传统的小龙虾加工企业,在加工环节中,一方面产生大量废弃虾壳,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又造成初级资源的粗放加工和浪费。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发展困境,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联姻武汉大学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优势,由政府牵线搭桥,构建校政企联姻新模式,利用废弃虾壳提炼甲壳素深加工系列产品,打造“世界甲壳素之都”,目前投资4亿多元的华山农产品加工园正在建设中,3—5年内,潜江将建成年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水产品加工及甲壳素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由粗放加工企业向循环农业的跨越。我市还有金澳科技、金松纱业、巨源油业等10家企业与在汉高校共建实验室;潜江制药、江钻股份、永安药业3家上市公司均在武汉建立了研发中心。二是探索资本“乘数效应”。引进战略投资方与本地企业“嫁接”,实行强强联合,发挥资本“乘数效应”。引进晋煤集团投资10亿元与华润化肥合作“4052”项目,不仅解决了华润化肥原料煤供应问题,而且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化肥企业。“十二五”期间,晋煤集团还将投资25亿元,建设煤盐结合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依托资本裂变打造“百亿企业”。我们还引进兵器工业集团与仙桥化学合作氯碱扩规;引进瑞士利维高与一帆制衣合作生产顶级运动装备;引进天祥化工与江钻股份合作扩规三氯氢硅等重大项目,实现资本、品牌与资源嫁接,互利共赢。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借势发展,今年3月永安药业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我市第四家上市企业。企业利用上市所募资金,投资4.2亿元,新上环氧乙烷项目,不仅彻底解决原材料本地化问题,而且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我市还有长江路桥、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巨源油业等5家企业进入全省上市后备企业序列。三是促进产业集成发展。一方面抓产业集群,依托工业园区,加快产业聚集,形成了化工医药、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抓产业链整合,化工产业已经形成了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等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的大化工格局;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了棉花—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的完整链条。四是加快品牌兴市步伐。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企业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如在品牌植入上,我们引进落户了国际顶级户外休闲运动装备品牌生产商瑞士利维高服饰公司,实现了整个服装产业由代工生产向品牌经营升级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市共有18个湖北名牌产品,华山水产的“良仁”商标目前正在申请“中国驰名商标”。

  3、以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加销一体化,建设百亿农产品加工大市。一是围绕标准化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依托高产农田发展特色农业。全市共建成千亩以上的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基地38个;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45个,其中万头养猪场13个,年出笼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大户87个,小龙虾养殖基地18万亩、鱼回鱼养殖基地3万亩、网箱养鳝55万口。以基地为平台,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共建成无公害产品基地56个,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32个,绿色食品4个。二是围绕提高资源转化增值率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抓住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机遇,推进莱克水产冷链物流、尝香思万吨豆制品、鑫诚实业红薯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全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6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27家。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40.5%,带动基地155万亩,为农民增收7亿元。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今年以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91个,比上年增加23个。三是围绕打造特色品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产业文化引领产业经济发展,把特色产业、特色品牌打造成特色文化。今年7月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以节会为平台,实现了小龙虾产业由产品经济向产业文化转变,进一步提升了潜江“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两块金字招牌的文化内涵。

  4、以新兴产业抢占转型发展新高地。我们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制高点、产业发展的新支撑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做到服务力量、配套政策、资源配置“三个倾斜”。一是大力发展“领队型”新兴产业。我们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家具制造作为转型发展的领队型产业,加大培植力度。去年以来,先后引进了晟隆生物科技、光华电子、众安电器、江汉环保等近20个项目,总投资48.7亿元。特别是引进了总投资32亿元、年产值100亿元的华中家具产业园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市产业空白,而且该项目投产后,还将带动地方林业、物流发展和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形成集成发展优势。二是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百亿现代服务业”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质效提升、比重提高。一方面,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打造江汉平原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依托潜江货运铁路支线和引江济汉千吨级船闸等重大项目,建设火车站物流园、泽口工业物园和后湖物流园三个园区,构建公、铁、水三网鼎立的大物流网络。扩张发展金融保险,通过深化银企合作、做大担保平台、拓展“飞地业务”等多项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提升发展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曹禺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在2004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的基础上,今年10月我市将举办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以此为契机我市将建成曹禺公园二期等重大工程,加快龙湾遗址等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特别是曹禺公园二期,将整体冠名为“梅苑”,建成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打造集戏剧作品交流和戏剧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中国戏剧之都”,推动我市文化旅游加快融入武汉至三峡黄金旅游线路。按照“商贸流通抓网络延伸,酒店餐饮抓档次提升,房地产抓规范有序”的思路,引导生活服务业整体加快提档升级,建成了龙虾美食文化街,引进了利荣连锁等知名连锁机构进驻,今年还将建成七喜五星级会议酒店和华康国际大酒店四星级旅游饭店。

  三、环境再创新,着力打造市域经济发展低碳体系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着眼社会发展新要求,突出“水乡园林”品牌建设,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打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

  1、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市是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我们着力从四个层面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打造循环企业。依托华盛铝电、金澳科技、仙桥化学等企业,构建内部循环体系,到2010年底培育3-5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二是打造循环产业。依托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打造1-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2个工业园内20多家化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以氢气、硫酸、热能等为中间体的化工循环产业链,资源的循环利用每年可节约成本4000多万元。三是打造循环城市。以“一区两带”为平台,以化工产业循环、农业循环、生态循环为重点,强化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相互配套,构建市域循环经济体系。四是打造开放循环体系。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强化产业分工协作,主动承接圈内产业转移。当前已引进武汉有机、武汉无机、肥冠科技、武汉鑫友泰等10多家企业。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一是项目建设绿色化。认真落实环评制度,严格环境准入机制,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中,严格坚持“四个不批”,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能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不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向水体排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一律不批,使GDP更加清洁环保。同时我们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近两年共取缔5家小造纸、3家小水泥、7家小龙虾甲壳素加工企业。二是“三废”排放达标化。督促企业落实“三同时”制度,建设治污设施,推行清洁生产,33家重点企业均完善和建成了污染治理设施。大力实施污染治理,“十一五”以来共投入6亿多元,建成了园林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江汉油田污水处理厂,目前正在筹建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2007年以来,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双降”,是全省同步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的6个地方之一。

  3、积极实施生态建设。以构建“生态潜江”为目标,突出“水乡园林”特色,大力实施生态建设。一是实施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由市领导挂帅重点督察10条市域河流治污。目前,全市水体质量明显好转,城南河、百里长渠等重点河流水体功能逐步恢复。二是实施生态屏障工程。狠抓绿地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推进水乡园林生态建设的意见》,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9%以上。三是实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程。今年启动实施了全民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完成了创模总体规划的编制,出台了《潜江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潜江市全民环保行动方案》,开展各类绿色创建活动,力争2012年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四、保障再提升,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共享局面

  我们高度重视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三最”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1、以大发展普惠民生。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坚持以转型发展增强改善民生的经济实力,以改善民生促进转型发展又好又快推进,实现转型发展与民生建设的双赢。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水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龙虾、网箱养鳝、家禽等特色养殖业带动农民增收。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产业增收达到723元,同比增长12%。

  2、以大投入改善民生。坚持把新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民生建设。从2009年起,以每年不低于3亿元的标准投入为民办实事工作,其中2009年实际投入3.72亿元,同比增长49.62%;2010年计划投入3.79亿元,同比增长10.35%。坚持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今年重点推进农村安全饮水、高产农田、“农家书屋”、通村公路等十大民生工程。同时,启动了红军路东、阳光东苑2个廉租住房和黄岭村、赵台村等7个点的农民公寓建设,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市农村安全饮水、通村公路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农家书屋建设等民生工程均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3、以大稳定保障民生。我们坚持从根本上、全局上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切实把维稳工作落实到民生民本上。一是访贫问苦安民。认真落实“四访促和谐”工作部署,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对重点信访案件由市领导主动约访,对重点信访人由专班主动上门沟通,去年以来及时化解信访难案、积案320余件。二是结对帮扶亲民。我们按照“以城带乡、以上帮下、双向互动、共同受益”的原则,扎实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今年上半年全市320个结对共建工作队共落实帮扶项目424个,帮扶困难党员群众1725户,发放慰问金30余万元,到位帮扶资金378.74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886件。三是落实政策惠民。严格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68元,同比增加326.6元,增长13.96%。其中从征地补偿、粮食补贴、良种补贴等方面得到的收入分别增长15.01%、22.59%、13.22%。今年1—7月,信访总量、群众来信和群体性上访对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3.4%、57%和46%。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