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回首》之四 畅通重庆条条大路通黔江

2010-10-15 16:2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建区十年交通大“变脸”
  概述十年 
  “抬头是山低头是坎,只见石头不见田。”这是黔江区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黔江人苦在交通、累在交通,为打破制约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奋斗不息。要彻底改变区位劣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渝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希望在交通。为此,黔江新区成立后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交通大会战,并作出了《关于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构建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的决定》,确立了建设公路、铁路、机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和到重庆主城区的“1234”目标,即:航空运输1小时、高速公路运输2小时、铁路运输3小时、二级公路4小时。 
  黔江交通从来没有像这10年这样异彩纷呈、热闹非凡、惊心动魄。 
  10年里,这些时刻让黔江人永远铭记:2001年11月,铁路建设大军开进黔江,渝怀铁路黔江段的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建成竣工,2006年渝怀铁路通车;2006年7月渝湘高速公路开建,2009年12月19日,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武隆至黔江段正式开通,2010年9月30日,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全线开通;2003年,国家发改委对黔江舟白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批复,同意建设黔江民用机场,定位为3C级民用支线机场, 2004年1月,黔江机场在舟白镇破土动工,修建工作全面开始,2009年3月,机场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提升为4C级支线民用机场,2010年5月21日下午,舟白机场实现首飞…… 
  建区十年来,黔江交通建设捷报频传,一度沉寂的黔江热土,被“铁公机”叫醒。 
  黔江人凭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拉开外向型交通建设序幕的同时,全面打响区内交通建设之战,为此,黔江把乡镇干道联网公路纳入立体交通枢纽内部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办法调动农民群众大修村道路的积极性,使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10月底,“2小时黔江”工程将全面完工,全区所有乡镇及环城线路路面全面实现高级化,实现了最偏远乡镇到黔江主城只需2小时的目标。 
  本届区委政府一班人更是坚持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并举,规划、建设、管理并重,围绕“快捷畅通、网络完善、综合配套”的总体要求,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到2012年,黔江对外交通力争实现“1231”目标,即航空1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铁路2小时通达重庆主城,公路3小时通达重庆主城,1小时通达相邻区县。如今的黔江,已拥有铁路71公里,公路259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公里,二级公路106公里,三级公路56公里,四级双车道263公里,四级单车道651公里),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黔江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黔江,乘火车到重庆主城只需3个多小时,而且每天有从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通往内地的近20对列车经停黔江,24小时内可抵达沿海大中城市。高速公路的通车,到重庆主城也缩短为2个多小时。舟白机场即将运营,将连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黔江人民企盼已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三大交通梦想已成为现实。 
  十年人物:抒写壮丽诗篇 
  要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征地拆迁。在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的建设中,指挥部征地拆迁处的10多个组30多名队员,顶着烈日和大雨,到建设一线与老百姓交心,用实际行动来保障了渝湘高速公路的如期建设。在这场征地拆迁战中,征地拆迁处负责人曾勇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曾勇主要负责濯水段的征地工作,他与10多名战友一起,头顶烈日,个个成了黑黝黝的汉子。“长时间的烈日暴晒,经常不能按时吃饭。那段时间,好几个人都先后中暑了。被同伴抬到附近的树阴下,喝点凉水,稍微好转后,又开始工作。”据曾勇回忆,雨天又是另一种“斗争”,虽然穿的雨靴,雨水却从裤腿上流下,打破了皮的脚被雨水一浸,走路痛得人直咬牙。这一切,他们只能利用晚上到濯水镇医院进行简单处理,第二天仍然坚持上一线继续进行征迁工作。 
  他和10余名战友住村庄,白天到山上、田间地头丈量土地,与农民谈心做农民工作,日复一日地工作着。“当时我们没有想什么苦和累,更没觉得条件差,只是一心想早点做好征地工作,让渝湘高速公路早日通车!”曾勇说。 
  这只是高速公路建设者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一批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老同志;一批专业能力极强的技术人员;一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舍私为公,为高速公路建设洒下了血与汗。 
  今年64岁的陈秉亮,是原黔江区政协副主席,2006年退休后到高速路指挥部工作。2007年春,他因为心脏病住进重庆大坪医院。在睁开眼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册山电杆厂搬迁了吗?” 54岁的石柱人沈建国,2007年从黔江区公安局治安支队队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在渝湘高速指挥部工作,77岁的老母亲远在石柱老家,已经退休的妻子到重庆与儿子孙子一家团圆,他一人还在渝湘高速建设中坚守岗位;李安周是濯水镇政府支持高速路建设的负责人,守在岳父病床前的他,深夜被一个电话叫回高速路工作现场,老人就在他离开的当晚去世了……这一个个让人感动的场面,书写了黔江交通建设的壮丽诗篇。 
  十年故事:“铁公机”造就无限商机 
  黔江盛产大理石,并储藏了大约1500万吨的铝土矿。建区初期,也有一些企业进来谈。但看到交通情况后,老板们扭头就走。一些想在黔江开厂搞加工业的,即使政府免费送地给他们,还是走了,因为原材料运不进来,无法组织生产。 
  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交通。据黔江区投资促进办项目科科长何剑锋回忆,在渝怀铁路开通以前,全区境内连接区外的交通干线仅有319国道和202省际公路。区内工业企业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及外销产品,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这个唯一的方式运进运出。由于进出黔江的交通干线国道和省际公路,也是周边区县进出的必经之道,货物运输及交通客运车辆较多。多年超负荷承运,路面通行状况相当糟糕,经常出现企业运输车辆在半道被堵或抛锚现象,导致区内工业企业生产成品难以按时运抵货物经销商。 
  2006年,渝怀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拉近了黔江与中东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随着渝湘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又再次启动了山区人民致富引擎;黔江舟白机场完工投用,“铁公机”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各路投资商纷纷涌向这里。2009年9月28日,江苏雨润集团重庆百发肉类加工有限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竣工;2009年9月28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黔江分公司20万千升啤酒项目竣工;2009年11月13日,正阳新材料循环产业项目(简称PVC联合一体化项目)奠基……这一切,都源于交通改变了区位优势。 
  “现在到黔江,就好像到主城的郊区走一转,太方便了。与我当初到黔江投资的区位状况比起来,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渝湘高速试通车期间,某公司负责人开着自己的车子从重庆主城出发,两个多小时就来到黔江。但10年前,他初到黔江投资时,从重庆主城坐车到黔江,一路要颠七八个小时。如果遇到堵车,那可能要十来个小时,每次都精疲力竭。 
  何剑锋告诉记者,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从路上流过的不仅仅是人流、物流,还有商业流、金融流、信息流、文化流。更重要的是,交通的日益完善,“铁公机”造就无限商机,加速了沿线经济带的崛起,黔江正成为投资热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