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弯道超越力促产业转移

2009-9-6 11:1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有专家预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将在2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大规模产业转移,因此未来3至5年是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承接机遇稍纵即逝。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使产业转移充满变数。如何把握时机,在这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赢得“弯道超越”的宝贵契机,是我省当前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今年,省政协再次把专题常委会命题锁定在“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上。 
    2004年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26亿元,到200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226.5亿元。其中长三角到位资金占省外到位资金的55.7%。与长三角的亲密接触,成为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使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明显下降,我省各地普遍反映在谈项目停止、准备签约项目推迟、在建项目放缓。 
    有关人士指出,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产业交替的关键时期,发达地区均鼓励企业在发达地区内部进行转移。为了保增长,长三角地区对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干预力度更大。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长三角地区企业生存压力加大,融资困难突出,长三角扩张型产业转移步伐有所放缓。但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一批生产成本高、市场接近饱和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将生产基地由沿海向内陆转移。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能否设立一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的这一构想得到了高层响应。 2008年10月,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今年1月下旬,国务院批复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委和我省,尽快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 7月16日至21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深入皖江地区10个市的146个调研点实地考察后认为,皖江城市带已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省工商联认为,面对长三角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机遇,首先应摸排清楚自身“软肋”何在,以苦练内功,为更好地承接转移做好准备。 
    物流业不发达是“软肋”之一。我省已初步构建起通向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与中西部省份的交通设施也在加快对接。但同时,我省现代物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滞后,经营主体过于分散,综合物流成本偏高。综合配套能力优势不足。我省产业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很多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一些转移来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所需零配件仍需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我省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不平衡、环境负荷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已有所显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