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应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2009-9-4 19:5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现代物流的基本特点是贯穿于生产、制造、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其管理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现代物流需求并非来自于政府,而是来自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政府推动其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更多地考虑完善整个社会运作体系,而不是仅由制定政策来推动。 
物流服务的基本特点是服务到最终用户。生产企业提出生产和物流需求,物流企业需要响应这种需求。物流网络化不仅仅是物理的网络化,还有信息流的网络化。很多传统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前苏联的交通运输经济的思想认为:500公里以内是属于公路合理运输范围,500公里~1000公里属于铁路,1000公里以上是海运。当时好像比较合理,现在并非如此。比如,美国60%~70%的货物是通过公路运输,很多货物运距都在2000公里以上。而在中国,山西的煤炭要运到河北、河南,然后再往南方走,很多是通过运输接力的方式到港口,运距早已突破了500公里的概念。这是现代物流发展对交通运输产生的重大影响。 
现代物流重点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物流,二是物流企业。前者指以生产企业为核心,通过生产需求来组织管理物流过程,比如原材料采购物流、生产过程物流、销售环节物流。后者提供以消费者为本的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解决物流的组织和控制。有句俗语,“物流不是一个挣钱的行业,而是个省钱的行业。”解决物流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企业的物流需求和过程管理,而物流服务企业则希望政府尽快完善和解决物流企业的发展环境。 
国外政府是怎样引导物流发展的?在美国某些大型高速公路枢纽设有很大的卡车集散场,除了解决车辆停放问题以外,更主要是提供返程货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的信用很好,很少或几乎没有垃圾信息。我国以前搞了一个45个公路运输主枢纽的建设规划,当时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现在反思,政府主导的规划可能对市场需求考虑得少了一些。因此,政府在设计物流规划时,应该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物流需求到底是什么。 
金融危机使高速公路交通量大约下降20%,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需求的减少。中国物流企业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企业规模比较小、发展层次较低,没有真正的定价权,属于利润链条里的低端环节,需要政府助力。 
政府应该做的是,利用税收等政策来刺激物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物流业提供如车辆、驾驶员认证信息等重要的信息,着力建设影响物流市场发展的信用体系。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