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多管齐下化“危”为“机”

2009-9-28 22:5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近年来,在杭州市“工业兴市”战略的引领下,开发区大力实施“工业兴区”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了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截至2008年底,开发区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511个,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4个,实际利用外资29.81亿美元。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208.7亿元,财政收入51.9亿元。先后被评为“中国75个城市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最佳开发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十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规模大。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13.2%,位居杭州各区县(市)第2位,在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列第13位。

    集聚度高。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33家,产值比重达94.3%;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达68.7%。

    层次高。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比重达63.6%,新产品产值率15.8%。
    经济效益好。2008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1.35亿元,同比增长17.95%,利润率6.1%。

    能耗水平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7%,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17.83%。

    投资强度高。2008年,招商引资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为65.7万美元/亩,单位面积产出达到100亿元/平方公里,均处于全国开发区领先水平。

    金融危机带来挑战与机遇

    2007年,开发区工业经济增长趋缓,步入了发展的平台期。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步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全球,从金融领域影响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国际金融危机与平台期的双重压力,对开发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结构、以订单式出口为主导的市场结构、以电子通信、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来说,影响尤为突出。

    一是信心受影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最大的影响是信心危机。开发区企业不仅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挑战,而且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下降。

    二是出口受影响。开发区工业的外贸依存度高,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开发区工业的最主要影响是出口下滑。

    三是投资受影响。随着全球资金趋紧,欧美、日本等国家对外投资力度明显减小,造成开发区吸引外资难度加大。招商引资不足,造成工业性投入不足,有些项目延期到资、延期开工、延期增资技改,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四是市场受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并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些综合因素引起的连锁反应,产生的负乘数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开发区工业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对开发区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是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带来的机遇;二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冲击较大,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吸引国际国内投资面临的机遇;四是吸纳人才的机遇;五是低成本扩张的机遇。

    千方百计应对挑战

    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开发区人认识到,保增长是当务之急,促转型是治本之策。必须全力以赴保增长、加快步伐促转型,从而推动工业经济转危为机、跨越发展。

    一是全力以赴保增长。

    强化政策扶持。在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完善出台工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五大奖励政策,加大对企业的奖励扶持力度;今年5月,开发区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若干政策》。管委会财政全年安排5亿元企业扶持专项资金,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

    送温暖服务企业。精心组织开展“向百家企业送温暖”活动,为企业减负解困、排忧解难、雪中送炭。累计走访企业500余家(次),处理和解决问题826个,营造安商、尊商、爱商、亲商的良好环境。

    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完善政策拓市场,使企业将营销的触角伸向市场空白点、薄弱点。搭建平台拓市场,通过举办区内企业对接洽谈会和建立网上供求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了信息共享、紧密合作、抱团取暖的产业合作关系。电子商务拓市场,推进亿元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平台。降低成本抢市场,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扭转了原来以出口为主的增长模式。 

    加快项目建设。坚持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精细化,全面落实联系、协调、督查和考核制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项目早日开工、竣工和投产。今年前8个月,促成11家企业投产。大力实施技改项目,目前正在实施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50项,其中列入省市重点技改项目的有27项。

    强化招商引资。大力改革招商体制机制,建立“4+1”招商主体,充实壮大招商队伍。坚持内外资并举和“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围绕产业发展引进汽车产业、新能源、新经济项目。

    二是加快步伐促转型。

    明确产业定位。打造“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做强做优;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和文创产业、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开发区未来发展和提升产业层次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着力培育发展壮大。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科技、产学研合作等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62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41家。促进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建设,市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累计达到51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今年,开发区专利申请量为824件,同比增长62.2%;专利授权量805件,同比增长272.7%。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辖区高校的科研、校舍等资源,大力创建大学科创园。截至目前,已成功搭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高职科技创业园、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八个大学科创园,近期又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3所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目前,大学科创园建成面积7.28万平方米,共引进各类企业100余家,完成招商面积6.6万平方米。深化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中心成员单位达152家。加快建设高科技孵化器。高科技孵化器一期项目实现满员招商,共吸引51家企业入驻,13万平方米二期工程今年5月启动建设。新加坡科技园加快建设。今年6月,新加坡杭州科技园近6万平方米一期项目正式开园,目前出租率已达50%。开工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成为打造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新平台。完善开发区生物医药平台。自2008年12月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成功搭建以来,不断完善平台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服务功能。 

    经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开发区工业经济初步呈现企稳向好态势: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普遍开始回暖,订单数量有所增加;二是亏损企业数量逐步减少,企业盈利面逐步扩大;三是全区经济稳步回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工业技改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均有一定的增长。


    保增长促转型目标明确

    当前,杭州市坚持主攻工业、决战工业、稳定工业,实现了工业经济主要指标转负为正,开发区工业经济也呈现出企稳向好趋势。下阶段,开发区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不懈地实施“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三大战略,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开发区工业经济重新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兴区”战略,推进“产业高端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区”和“产业高端化”战略。实施“工业兴区”和“产业高端化”战略,是实现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治本之策,关键是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发区将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进一步明确现有江北和江东两个区块的产业定位,构建“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新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努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构建“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坚持产业向中上游转移、技术向中高端拓展的发展战略,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引导大型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引进一批高精尖项目,打造特色支柱产业。

    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发展平台,加快研发孵化器基地、中试和高端产业化基地、江北和江东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建设;坚持错位发展,重点培育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生物医用制品、疫苗和诊断试剂等项目;大力推进优质企业加快发展。

    做精食品饮料产业。食品饮料产业是开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水平全国领先。以建立国家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为目标,大力扶持大企业大集团,促使其发挥现有的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和新品开发,增强集群效应。

    做优机械制造产业。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培育规模企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积极引进高速铁路零部件、大飞机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做大产业规模。

    发展壮大汽车产业。全力打造江东汽车产业园,引进整车项目,重点发展乘用车及专用车;引进整合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完整汽车产业链;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开发与节能环保汽车配套的关键零部件。

    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天裕光能、龙炎科技、龙驰太阳能幕墙等大企业。争取到2012年光伏电池产能达到170MW、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值达到20亿元,太阳能光伏电池下游配套产品产值达到10亿元,光伏产业实现总产值4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文创产业。努力在强化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以大学科创园、新加坡杭州科技园为平台,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现代传媒、软件开发、研发外包、电子商务等产业;到2012年,文创企业达到300家以上。

    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产业。以“省级物流基地”为载体,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整合现有小规模物流产业;引进知名现代物流企业,形成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加快建设八大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为促进产业集聚,开发区将坚持“一区多园、一园多点、江东江北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江北和江东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行重组整合,统筹编制园区布局规划,高标准建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园区,进一步明确八大园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同时,创新园区建设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设立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园的管理投资公司,通过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化运作,强化招商、管理和服务三项职能。

    公共服务平台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提升园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必须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创新平台运作方式,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加大平台扶持力度。

    ——实施“科教强区”战略,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发展高科技产业,开发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下沙高教园区拥有14所高校及近20万在校师生、187个硕博士学位授予点、5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依托高教园区的科研人才优势和区内的产业集聚优势,开发区着力实施“五个提升”,即专利提升、科研项目提升、新产品提升、研发中心提升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三个优势”,即合作优势、平台优势、服务优势,突出区域科研特色;完善“两项保障”,即人才保障和政策保障,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强区”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发区将全面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金融机构“六位一体”的合作创新机制,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坚持招大引强,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招商引资是开发区保持快速发展的需要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是开发区发展经济的生命线和永恒的主题。建区16年来,正是由于引进了摩托罗拉、东芝、松下、西门子、玫琳凯等一批大、好、优项目,才使开发区从杭州东部的一片滩涂发展成为外商云集、品牌集聚的产业高地,一举迈入工业经济“破千亿”的强区之林。

    在当前的形势下,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将从三个方面求突破:

    一是明确招商重点。走科学招商之路,强化大项目带动,突出优势和重点,强化产业链招商,重视项目效益。
    二是培育招商平台。加快培育一批招商载体和平台,把专业化园区管理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招商引资的新主体,充分发挥招商功能。以特色为重点,多管齐下引进项目。

    三是凝聚招商合力。强化招商引资机构建设,不断优化完善“4+1”招商主体的新机制,充分发挥招商顾问的作用,大力实施“全员招商”。

    ——强化公共配套服务,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开发区将继续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努力建设一流的软硬环境,着力打造支撑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环境宝地”。

    一是政策带动优环境。强化“特区”意识,紧紧围绕“保增长、促转型”,深入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鼓励扶持政策,深化“送政策到企业”的长效机制,确保“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益”。

    二是深化服务优环境。深化企业服务,加强能源要素保障,抓好工业项目开工、竣工和投产的跟踪保障,加强对区域经济的监测预警,完善风险担保等融资渠道。

    三是创新体制优环境。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精简高效”原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健全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积极探索“公共服务社会化”模式,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强专业服务水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