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海外并购恐难“吉利”

2009-9-18 4:1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实习记者燕磊 综合报道
    金融危机席卷之下的2009年,真可谓多事之秋。
    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跨国并购案例,不时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商务部 “棒打”可口可乐与汇源这对“鸳鸯”,中铝注资力拓计划 “流产”,四川腾中重工打算买回美国悍马来“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来,中国汽车十强之一的吉利 “迎娶”福特旗下沃尔沃的消息成为媒体的 “座上宾”。
    吉利高层数次 “躲猫猫”之后,终于承认了竞购沃尔沃汽车一事。近日,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在香港指出, “母公司吉利集团正在参与竞购福特汽车旗下的沃尔沃汽车。”
    跨国并购对于任何企业来讲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高回报的背后必定存在高风险。 “下决心收购沃尔沃也只有李书福这样的胆识才能做出来。”舆论普遍认为李书福 “棋行险招”……
何以挣脱资金 “枷锁”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玩笑话,用来形容眼下众多企业受制于资金 “瓶颈”的现象。
    收购沃尔沃,吉利不缺想法、雄心乃至必要的前期准备,但是资金却是难以逾越的 “鸿沟”。
    “不可否认,吉利是目前国内发展较为成功的民营车企,或许这便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冲动的来源。”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到。
    据吉利汽车公告显示,2009年上半年,吉利汽车主要经营指标均告增长,其销售收入为59.49亿元,同比增长88倍,净利润达5.959亿元,同比增长145%,共销售汽车137758辆,销量同比增长29%,超额完成目标,达到全年预期目标25万辆的55%。
    “和国内重点企业相比,吉利汽车的表现相当惹眼。”该人士继续谈到,但很显然,吉利目前的盈利能力对于收购沃尔沃来说或许只是杯水车薪。
    按吉利汽车2009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显示,其银行结余及现金结余仅18.79亿元。这还不到外界传言收购价的十分之一。
    此前有消息称,福特汽车出售沃尔沃汽车,希望得到200亿至250亿瑞典克朗(约25.3亿美元至31.6亿美元)。其中吉利将以156亿瑞典克朗(合19.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的大部分股权。
    即便用吉利汽车的市值计算,吉利汽车也难以买下沃尔沃。即使在上涨多日后,吉利汽车市值约107.7亿港币,还不足30亿美元的一半。更何况这些股权也不是完全属于吉利集团。
    “要收就收沃尔沃全部股权,但以集团的市值计算,单独竞购很难成功。吉利集团将联手国内非同业、具投资性质公司合作,该公司有政府背景。”很显然,桂生悦也很清楚吉利的 “难处”,于是,吉利开始四处找有钱的 “主儿”。
    但桂生悦没有透露具体的对象,这也给了外界无限猜想的空间,都在睁大眼睛想看吉利如何冲破资金 “枷锁”。这也给了其他有跨国并购 “念想”的公司提了个醒儿,前进需向 “钱”看。
跨国管理难于 “上青天”
    从吉利高层的表态中,似乎吉利已经找到了化解资金问题的破题之术。
    但目前对于吉利公司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不仅仅是资金这只 “拦路虎”,对于任何一桩跨国并购案,异地管理都是最为核心的 “命门”。
    “收购沃尔沃似乎成为李书福和吉利汽车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业内普遍传言,2009年年初,吉利汽车提出,要将吉利打造成中国的沃尔沃,它的 “最安全、最节能和最环保”,也正和沃尔沃所代表的形象吻合。
    然而,亮点亦是难点,这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沃尔沃轿车的最大软肋在于它的车型过于单一。”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正是沃尔沃轿车高昂的研发成本。沃尔沃现有4000名左右的研发人员,是吉利汽车现有研发人员的两倍,但是沃尔沃推出新车型的速度仍然缓慢,“可能五年才能推出一个新车型”。
    而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李书福如何将所谓 “中国优势”嫁接到沃尔沃轿车之上成为一大看点。 “吉利如何利用沃尔沃已有的研发团队培训数倍于已有数量的中国工程师,然后极大缩短沃尔沃推出新车型的速度,这恐怕难于 ‘上青天’。”一位分析师直言不讳。
    对于跨国并购来说,最难处理的还是 “外人”,如何很好的管理海外职工是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
    “前段时间瑞典工程师联合会的反对声音便给吉利收购行为带来审慎的思考。”一位业内分析师谈到,要保证沃尔沃高端、高质、高品位的品牌,吉利需要沃尔沃工程师们的支持和持续运作。 “但是本土粗犷的管理模式无疑无法适应欧美市场。”
    而要真正扭转沃尔沃的现状,又必须依赖本土低成本的运营成本,如果有机统一,又如何通过收购沃尔沃实现赢利都是棘手的问题。
    买马容易养马难。吉利在行动之前,应当更多的考虑到并购之后的跨国管理问题。
海外并购 “路漫漫”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走出去”渐趋成为时尚。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动作显得更为夺目。然而,这条新 “丝绸之路”走的并非一帆风顺。
    吉利出手20亿美元欲拿下沃尔沃的壮举,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的TCL。
    当年李东生花了极少的代价将汤姆逊收入囊中,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生意角度,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李东生没有料到全球彩电业的升级会如此之快、跨国管理会如此之难。没过多久,TCL被汤姆逊拖垮,最后不得已让汤姆逊破产。
    即使是此前一直被视为成功并购案例的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也在4年之后开始产生争议;在汽车产业,上汽并购双龙更被视为中国汽车公司海外并购的败笔。
    或许正如业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所称, “当李书福的同级老对手奇瑞董事长尹同耀、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全力开发电动车之时,李书福忽视产业转型的重大机会而玩起了胜算极小的赌命式冒险显然不智。”
    不过一位接近吉利的人士表示,“李书福对吉利的海外并购信心满满,而且此前吉利对英国锰铜公司和澳大利亚DSI的并购也颇为顺利。”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