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流”遇上了“融资潮”

2009-9-10 0:2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方田
    看过了电影 《麦兜响当当》,留下了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麦兜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
    是的,草根人物的失败常和善良有关;而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则大多是因为资金链续不上。
    当代表着当今港台人士北上的“创业一族”的麦太们,项目很好,前景很好,她也执著创业,勤于管理,然而竟然屡屡失败了——当然不是所有的创业都能获得成功。然而在我看来,草根麦太的失败,或许只是因为没钱。在我看来,中小物流企业的失败,或许只是遇到了融资难问题——不是金融危机,也不是航运危机,更不会是物流危机。
    是的,一波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崛起的速度比预想中的更快了,我国正被视为领导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主导力量。 “中国流”风靡世界,聚焦着国际投资者的眼光。
    而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中,许多倒下去的企业,大多是遇到了融资的难题。据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并非是“中国特色”。
    今年9月,有关企业的投融资问题将再度被提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一再被重复。以 “请进来”与 “走出去”投融资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洽谈会的开幕,带来的将是资本市场与实业企业的碰撞。然而,在这个讲究 “强强合作”或“门当户对”的时代,中小企业究竟能在 “投洽会”里分得多少好处呢?
    为了摆脱企业发展困境,多年来我国企业也曾经做过很多尝试,无非是 “被兼并”重组与贷款融资。当然,也有是用合资合作来实现技术转移、引进品牌,结果是国外方一旦合资实现盈利或熟悉市场之后就要独资。四大国际物流巨头,无一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对接跨国企业的国际网络与资金优势,只是国内企业的一番美梦;而市场换技术也成了一厢情愿的泡影,结局是换来了落后的技术,反而丢了自己的市场。中国企业靠 “引进来”融资的战略,最后竟变成了 “引狼入室”,必须转换思路,另寻他法。
    在银行贷款方面,此前银行一直以来只青睐国企,小企业本来就难获得贷款;加上物流服务业 “固定资产”有限,银行贷款向来不喜欢 “无固定资产”的 “服务业”企业,中小民营物流企业可获得的资金就更少了。而金融危机暴发后,银行贷款的条款越来越严格、担保撤回、融资失败,企业订单可能被取消、业务的不确定性……普遍认为贷款较2008年、2009年,很可能会更加艰难。
    当然也有人说,今后中小物流企业,可以靠创业板上市来解决融资问题了。伴随着创业板即将推出的消息,一份 《创业板上市备选企业名单》也在坊间流传开来,北京的小红马快递、深圳的海格物流、上海的宝霖国际危险品物流有限公司等3家物流企业赫然在列。但这几家实力上完全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面对以上的诸多障碍,在对待上市的态度上却显得格外谨慎。
    由于中小物流企业借贷无门,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这些渠道有民间借贷市场、私募股本、企业互保加债转股等,有的物流企业甚至全部靠拖欠贷款来周转资金。这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往往走上不规范之路,反过来更加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恐惧。因此,银行需要对一些优质物流企业制定更宽松、合理的借贷门槛。
    从发展服务业的角度而言,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 “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成为 “服务业大国”。就是说,有必要进行从 “世界工厂”到 “世界市场”的结构转换。而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物流企业或者说 “物流链”的作用不能被忽视。虽然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对发展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的认识高度统一,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也早已成型,但这并不代表会有多少政策或决策的 “落地”。
    事实已经证明,我国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重视培养中小物流企业。仅靠培养几家物流巨头,就可以培养出 “国际竞争力”来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行不通的。在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盘中,一批落后生产力的企业倒下去了,而另一批岌岌可危的中小物流企业应如何生存?
    今年的 “9·8”投洽会,可以说是大规模融资比较难得的 “窗口期”。融资潮起,实际上是企业为迎战以后的经济景气周期做准备。尤其是在我国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后,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加快制定支持和推动本土物流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为物流企业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而此时此刻,让我们更为期待的一个答案,是谁解中小民营物流企业融资之渴?
    谁来帮助资金有限、又屡败屡战的 “创业小散户”麦太太取得成功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