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战十载 黄河架三桥

2009-8-25 23:2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题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交一公局在内蒙古黄河上相继建起了包头、喇嘛湾、乌海三座黄河公路大桥,为发展大西北的交通事业做出了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笔者将自己的经历流于笔端,怀念当年艰苦奋战的岁月,讴歌新中国公路建设的业绩。 
  内蒙战十载 黄河架三桥 
  ——写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
  华夏共庆,喜迎六十华诞,在喜庆建国六十周年之际,笔者追忆往事,见证新中国公路建设成果。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原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在内蒙古自治区所建的三座黄河公路大桥,有多项技术是当时国内领先水平,顶推预应力连续箱形梁,是当时国内先进桥型,在桥墩上加装破冰堤、箱梁预制采用厂房生产、蒸汽养生技术,也是国内首次使用。包头黄河公路大桥是当时中国建成的跨径最大的多点顶推法施工的预应力连续箱梁桥梁,采用沉井法施工桥墩是当时国内的先进工艺;喇嘛湾黄河公路大桥地处山区,河床钻孔挡围堰,是当时国内少见;乌海黄河公路大桥进口日本利根反循环钻机钻孔,是当时国内首次采用。 
  1979年,有“边防军”之称的交通部公路一局建桥专业队伍——桥梁工程处从关外的曙光大桥工地转战到塞外的内蒙古包头黄河岸边建设包头黄河公路大桥。包头黄河公路大桥是计划经济下国家投资工程,是公路一局第一次在母亲河——黄河上建桥。 
  “包头”是蒙语,包头的全名叫做“包图克”,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故包头亦被称为“鹿城”。夏天,包头气候凉爽,用不着电风扇,可到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国家规定内蒙的取暖期为10月15日——次年的4月15日,比北京地区多两个月。为了完成国家在内蒙的公路建设任务,桥处的职工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日夜奋战。包头黄河公路大桥位于包头市南端,桥长810米,桥宽12米,主孔为3联4×65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设计荷载汽车-20级,拖车-100级,是当时中国建成的跨径最大的多点顶推法施工的预应力连续箱梁桥梁,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桥型,其施工需设临时墩和便桥。大桥开工前,每昼夜过黄河的1000车次的车流量都是通过浮桥,每年流冰季节,桥拆车阻,只能用飞机维持伊盟和包头两地的必要交通。20世纪50年代,国家曾请苏联专家建设包头黄河公路大桥,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专家撤离,大桥只建起几个桥墩就停工了,建设包头黄河公路大桥是包头和伊克昭盟两地人民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在国家和交通部的关怀下,1979年10月19日,包头黄河公路大桥正式动工兴建。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伊克昭盟有关部门及两岸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建桥职工们积极努力,奋战严寒,凿开5米多厚的冰层,下木笼,架起贝雷架。凿冰溅起的水在衣服上冻成一层冰,职工们就像穿了一副冰甲。夜里,有的职工睏了,就进搭在冰面上的帐篷里,放上个草袋子睡一会儿。包头黄河公路大桥的主桥墩是沉井法施工,也是当时国内的新工艺。公路一局桥工处的工程技术人员采用钢沉箱、抓斗挖、放炮等方法施工。由于第一次在寒冷地区黄河上建桥,对冰凌的危害不太了解,刚建起的临时桥墩被巨大的冰块撞倒了,主墩也被撞歪了。为保护桥墩,工程技术人员决定放炮炸冰。一次,职工划船到由桥墩拦挡而形成的冰坝处放炮,刚点燃炮捻,巨大的冰块就以排山倒海不及掩耳之势凶猛压来,小船被冰凌死死卡住,形势十分危急。庆幸的是炸药被巨大冰块压住,爆炸的威力不大。冰块卡死也不再飘动,船上的人踩着冰走上了岸,化险为夷。黄河包头段一年内有两次凌期,3月下旬开冻后及11月封冻前。前者流冰严重,最大流冰体积可达450×200×1.5立方米,流速1.27米/秒,常在急弯浅滩处形成冰坝,拥冰堵塞,造成凌害。每年结冰与融冰时,都会出现凌情。冰块小的有几十平方米,大的则有几百平方米,顺流而下,似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形成冰坝,使黄河大堤告急。为减少凌害,政府每年都需组织力量炸凌、防凌,强行解冻,该地的凌汛现在也常见于报端。在包头市东河区二里半附近,至今驻着一支空军部队,用于黄河出现冰坝险情时,驾飞机投炸弹破冰坝。桥处的工程技术人员与设计单位人员共同研究,将桥墩的上游方向改成角形并装上破冰钢板,减少了冰块对桥墩的冲击,获得了成功。 
  在包头施工,除了寒冷,还有风沙大。一次,据电台播报是“白毛风”的11级大风袭击工地。下午3点,天被沙尘遮得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一个小时后,天刚见亮,桥工处的职工纷纷投入到抢险战斗中,风刮得人站不起来,抢险职工就匍匐着在便桥上前行,拴钢丝绳,固定舟船。飓风将连接舟船的工字钢拧成了麻花状,强大的风力将军用舟船厚厚的钢板撕开大洞,使12艘舟船永远沉入了河底,成为了后人考古研究的文物。在近4年的建设中,桥处职工以人定胜天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英勇奋战,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胜利完成了国家指令性建设任务。地方政府也给桥处职工以家人的关爱,逢年过节,包头市、伊克昭盟政府派来文工团进行演出慰问,宴请全体职工,送上慰问品。桥处的一名起重工手指被钢丝绳挤断,包头市派专机运伤者到上海医治,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1983年10月,包头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是当时黄河中上游最大的桥梁之一,向建国三十四周年国庆献了礼。包头黄河公路大桥的建成为包头市和伊克昭盟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鄂尔多斯羊绒厂、达拉特旗发电厂等如今驰名的企业都是在包头黄河公路大桥建设后成长起来的。包头电视台将建设包头黄河公路大桥的事迹拍成了电视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包头黄河公路大桥完工后,公路一局桥工处又承建了喇嘛湾黄河公路大桥。该桥施工工艺与包头桥相同,但施工条件更艰苦,施工难度更大。在山区的三九天,职工坐在几十米高的桥墩上,在箱梁底下填箱梁顶推滑块,头抬不起,身不能直,手被寒风吹出一道道血口,当6台千斤顶同步将重达几千吨的箱梁顶推到位时,很多职工的腿和脚被冻僵了。桥处职工以辛劳和智慧,用3年时间,建成了呼和浩特市到准格尔煤田通道上的重点工程——喇嘛湾黄河公路大桥。





  公路一局在内蒙建设的第三座黄河大桥是乌海黄河公路大桥,乌海黄河公路大桥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桥长530.6米,上部结构为八孔一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大桥建设职工用近3年时间,在内蒙西部沙漠地区建成了有大炼钢铁、稻谷丰收、科技发展等图案的铸铁桥栏杆的乌海黄河公路大桥,在20世纪80年代将铁艺用在了公路桥装饰上,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时尚。1988年5月28日《中国交通报》以《黄河第47座公路桥在建》为题在一版上报道了乌海黄河公路大桥建设情况。1988年9月,乌海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向建国三十九周年献了礼。在乌海黄河公路大桥建设过程中,乌海人民广播电台、乌海电视台、《内蒙日报》、《乌海报》、《中国交通报》等新闻媒体对工程建设进行了连续报道,在内蒙西部广传了公路一局的美名。 
  交通部公路一局在内蒙建设三座黄河公路大桥的十年里,还承建了呼喇公路、平双公路。桥梁工程处也更名为了第四工程公司,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支边防军又转战到了福建前线的厦门经济特区,承建了厦门大桥。 
  内蒙十载,恍若昨日,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1世纪。在国庆六十周年前夕,笔者出差路过乌海,坐在西行的列车上,看到铁道旁的原四公司机关驻地——715兵工厂房屋依旧,只是房主已易人。公路两边的杨树依然是擀面杖粗,说明当年植的树不知死了几茬了,这又是新种的树。西北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急需人们去改造,可喜的是国家已发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号令,大西北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笔者看到经历了二十一年风雨的乌海黄河公路大桥,这座黄河上的第47座公路大桥依然矗立在秋风的黄河上,将乌海市的海渤湾区与乌达区连接在一起,为开发大西北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为参加内蒙三座黄河公路大桥的建设而自豪,为为建设大西北出过力而欣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