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如何成为引领“先锋”?

2009-8-17 21:1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8月17日,中共大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夏德仁作了《贯彻国家战略,提升核心地位,进一步开创大连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报告。在这个长达27页的工作报告中,有1/3的篇幅是讲述大连如何担负起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的历史责任的。这部分报告内容虽然只涉及一个数字,但它却用170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大连的发展战略,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强化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着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着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发挥科学发展的示范作用,促进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成为我国新的重要增长极。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大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大连兴,则辽宁兴;辽宁兴,则东北兴。辽宁省委强调,在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过程里,突破大连的发展是关键。
如何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创新区域管理体制,谋划大连科学发展蓝图?报告做了详尽的阐释:
 

加快“三个中心”建设,关键在于形成开放型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要重点发展金融业、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功能性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增强现代服务业对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性作用,使其成为我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最大的支柱产业。
腹地+中转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务必在航运中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腹地型与中转型相结合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推进大窑湾北岸码头和能源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集疏运体系,增强港口吞吐能力。充分发挥大连港集团在全市港口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进辽宁沿海港口资源优化组合,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港口集群。逐步把大窑湾港打造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港航企业入驻,积极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加快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形成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优化口岸软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大通关制度,建立航运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信息共享,创造优质高效的航运环境。强化保税港区功能作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探索设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新机场前期工作,推进中国北方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港建设。
高效+国际 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建设高效物流平台,建设一批国际标准的物流基地。大力发展以交通节点为依托的物流体系,完善东北内陆干港物流网络,完善东北海铁联运体系,推动亚欧大陆桥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连开展业务,完善物流业发展环境,提高物流运转效率,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建设东北亚多式联运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期货+融资 带动区域性金融中心
要进一步强化期货在商品交易中的龙头作用,支持大商所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打造东北亚国际期货中心。全面提升中山商务区的金融服务功能,高水平规划建设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加大高新园区金融后台服务和保税港区离岸金融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金融中心布局。积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本地金融机构跨地区发展,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连落户,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聚集度。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整合产权交易机构,发展保险市场,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大力拓展金融业务。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环境,争取成为国家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在建设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向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现代产业聚集区什么样?
要把大连产业发展放在全球大格局中进行审视、布局和谋划,依托现有基础,立足自主创新,促进现代产业加速聚集,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项目为引领、以集约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发挥我市现代产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如何?
要面向金融危机后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适应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形成的新需求,重点培育核电及装备、风电发电机组、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体系。
怎样做大现代产业集群?
坚持调整、优化和提高相结合,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拉长优势产业链条,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以产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造船及海洋工程、大型石化、电子信息及软件和服务外包四大超千亿规模产业集群,积极打造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性超千亿产业集群。
壮大哪些领军龙头企业?
大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骨干企业跨国界、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推动企业发展向研发和国际营销环节升级,发展一批超百亿规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基地,完善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加快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等公共科技平台建设,推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光电子、数控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产业化。


双轮驱动的全域城市化
要顺应城乡二元结构加速转换的趋势,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吸引和增加投资扩大城市规模,通过发展产业推动城市发展,通过增加就业扩大城市人口,使全域城市化成为拉动新时期发展的新增长点。
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
要坚持全域谋划,以国际视野、生态理念、现代标准,推动城市组团化发展,形成各具功能和特色的经济区,实现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构筑中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城镇相互联系的全域空间网络结构,打造1小时经济圈,具备有效容纳千万人口的城市规模,为增强城市承载力、发挥辐射力、增强综合实力奠定坚实基础。主城区组团,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重点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技文化产业,成为高端服务业核心聚集区、国家级软件外包试验区和知识创新基地,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商务区。新市区组团,由开发区、保税区、金州区构成,要加快发展,重点壮大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航运服务资源聚集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临海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争取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挥类似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区域发展引擎作用。以普兰店湾为主的城市组团,要有效承载中心城市的逐步扩散,衔接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市区的拓展区。以瓦房店、长兴岛为主的渤海区域城市组团,要重点发展船舶制造、风电装备、半导体照明、轴承及配套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庄河、花园口、长海为主的黄海区域城市组团,要发挥港口岸线资源和生态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带动北黄海沿线开发开放,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轻型工业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要高标准规划改造建设一批产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生态型城镇,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


对外:抢占对外开放的制高点
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当好东北开放龙头和北方开放门户。强化开放先导区在吸引外资方面的龙头作用,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开发区要当好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在贯彻国家战略中发挥排头兵作用,成为开放度高、环境最佳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核心区。保税区要加大辐射和服务力度,成为我国功能最齐全、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自由经济区。高新园区要打造东北高端服务业标志性聚集区,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示范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要积极争取国家特殊开放政策支持,早日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花园口经济区要在扩大开放中发展成为绿色产业聚集区。沿海经济带重点工业园区要继续推进大开放,形成“V”字形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内:引领腹地对外开放步伐
要主动为东北腹地服务,通过服务加大与腹地的联系,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推进产业向腹地梯次转移,为腹地对外开放打造平台,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促进东北地区加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市和腹地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技术合作、国际并购融资、吸引国际人才,增强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会展平台。要继续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与论坛会员企业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带动全市对外经贸合作,使该论坛成为促进大连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争取举办更多的国际展会,提升会展业发展档次。加强对外交流和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大连形象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业绩。


推进新市区体制改革,创造体制新优势
改革创新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强大动力。要适应功能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的要求,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经验,探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区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新市区体制改革,创造体制新优势。
引导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协调发展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的思路,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一般性城市功能向北部城乡延伸,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条件,引导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最佳软环境
力求在重大改革事项上先行先试。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等配套改革,改善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完善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最佳软环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