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话语权”的话语

2009-8-16 0:3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杨钢作坊
    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皇帝握有话语权。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个产业供应链上龙头行业争得了这个领域里的话语权,利益的天平总是朝向握有话语权的一方倾斜,而产业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又往往集中地体现在对应产品的定价权上。
    曾经有一段时间,家电市场话语权之争闹得满城风云,利益的天平一会儿偏向厂方,一会儿又偏向商家。究其原由,市场经济历来是强者为王。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启迪,众多产业供应链上原本弱小的行业,伴随着自身的日趋壮大也发出了要争话语权的呼声,希望得到利益天平倾斜而带来的好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钢贸行业从无到有,又从小到大,成为钢铁供应链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此,在一些钢贸商召集的会议上,不少代表人物激扬陈词,欲在钢铁供应链上争得话语权。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我国却行不通。稍微了解钢铁供应链情况的人都知道,钢贸行业仅仅是链上薄弱的一环,尽管有的钢贸商已经把服务的触角伸向钢厂、加工配送和终端,但无论从规模还是经济实力上仍不足以与钢厂、终端抗衡。一家大型钢厂或制造厂,不仅拥有成批价格昂贵的设备,还拥有大量的员工,更有其他行业、企业不可能达到的技术力量。一个并不强势的行业,欲在供应链上争取话语权,显而易见是不符合国情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以往钢厂掌控话语权的状况,由于期钢完善了现有钢材市场的机制,市场机制正在得以改善。随着我国钢材市场的日益成熟,反映话语权的定价机制最终将回归市场。
    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强者的意志,但不是所有的强者都掌有话语权的。我国铁矿石消耗量占有国际市场的2/3,这么大的份额在其他市场上绝对是强者,但是在国际铁矿石谈判桌上,我国铁矿石谈判代表团却处于被动的地位,强者却无强势。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好自己,让人家牵着我们的牛鼻子走。
    从铁矿石谈判来看,每年的代表团都是宝钢带头,而宝钢使用的进口设备尽管是一流的,可只能消化澳矿,却不能用国产低品位的“粗粮”。这就是说,如果谈判不成断了澳矿,就会直接影响宝钢自身的运作。如此一来,把牵牛鼻子的绳子交给了谈判的对方。在谈判桌上,你越是怕输,往往是输得越惨,哪有资格去争话语权?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看人挑担不吃力”,宝钢设备从初建开始就是要消化澳矿的,怎么去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各个行业、企业都设定整改的方向。如果我国要争得铁矿石谈判话语权的话,以宝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就必须要经过技术改造,改变只能消化澳矿的现状,通过提高国产矿品位或设备技术改造,使宝钢设备能消化除澳矿外的其他铁矿石,把牵牛鼻子的绳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到时候,你不去争话语权,人家也会看你的脸色行事。
    话语权不可能是争来的,而是水到渠成,靠实力来积累和沉淀,在某个时间点上自然而然会落到强者的手中。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