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向左还是向右?

2009-8-16 0:3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左小蕾
    8月7日,央行发布的 《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最引人关注的是货币政策的 “新”思路。这是自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央行第一次提出 “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的货币政策思路。当中提到的 “微调”、 “动态”、“市场化”颇受关注。关键词之一: “微调”
    “微调”首先就是要 “调”,而不是 “方向性”的转变。实际上,货币政策不可能在经济增长没有完全稳定之前改变取向。只是现行的实施 “状态”将会有所调整。根据《报告》发布的相关数据,我们也看到了 “调”的必要性。
    值得指出的是, “微调”与“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过度宽松”偏离了 “适度宽松”的政策范畴,收回经济运行中多余的货币的“微调”,正是为了使 “过度宽松”向 “适度宽松”靠拢和回归。 “微调”正是为了 “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微调”还意味着不会大动干戈。可能动用的货币工具,应该是结果比较确定,针对性较强,目标取向比较清晰的手段和方式。比如发放定向票据,信贷的 “窗口”指导等,规模和力度都应该在温和范围之内。
关键词之二: “动态”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深入理解。
    首先, “动态”意味着货币政策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经济是 “动态变化”的,货币政策当然也该 “动态调整”。关键是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能加强货币政策决策的灵活性,弹性和科学性。这对于经济形势的稳定,非常重要。
    其次, “动态”有渐进调整的含义。货币政策一般不会采取 “突变”的方式, “突变”不符合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和规律,除非经济形势发生 “突变”。对一般经济周期和经济运行中出现某些 “过度偏离”的现象,货币政策通常采取渐进温和的方式调整。 “动态微调”正进一步强调了货币政策的这种渐进平稳操作的一般原则性思路。
    货币政策引导 “预期”,对于稳定经济非常重要。在经济活动中,“可预期”,意味着经济运行平稳,“不可预期”,意味着经济运行非常不确定。关键词 “动态”传递了货币政策所引导的预期,因此对于稳定经济运行是非常 “关键”的。
关键词之三: “市场化”
    “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的表达比较含糊。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一般可动用的政策工具是三板斧: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中国的央行还有另外两招,信贷额度管理和窗口指导。在这些中外央行的货币工具之中,属于 “市场化”的工具,严格意义上应该只有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所以,笔者认为,下半年如果形势变化,不排除央行微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另外,央行也可能通过更灵活公开的市场操作,引导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向更市场化的方向变化。这也可能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
    不过,调整基准利率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对企业投资,消费信贷,资金成本,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各参与主体都有直接影响。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仍然在稳定的过程中,民间投资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国际经济形势也没有根本好转,国际资本流入则在增加。在这样的国内外大环境下,央行对于可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利率调整,会比较审慎。从 “微调”的基调来分析,笔者的判断是,只要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发生重大突变,利率调整的概率就不大。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