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比重缘何能衡量经济是否发达
2009-7-6 19:3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问:日前,国务院常务会通过的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指出,要“推进服务业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很想知道,为什么服务业比重是衡量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呢?
———上海四川北路陆曼
答: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关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纷纷出台,不少地区把提高服务业比重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尽管很难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高越好,但总的来看,较高的服务业比重确实是发达经济体的基本特征。
所谓服务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非实物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国际上,通行的统计制度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也称服务业。
按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方法,服务业包括商务服务、通讯服务、建筑相关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旅游和与旅行相关的服务等11大类。也有人将服务业分为4个大类,即基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个人消费服务业、公共服务业。
上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克拉克揭示出劳动力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深刻关系。他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的就业人数相对于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与此相对应,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经济发展体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上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最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绝对的比重。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在60%以上,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则达到70%以上。
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经济发达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服务业比重提高,意味着服务更加专门化、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人民生活水准。发展的成果不能仅仅看增长速度,还要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会随之全面提高。从消费层次看,这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致:人们在解决温饱后开始转向物质产品需求,之后是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与消费者的生活变化息息相关:农业和工业生产的物质产品,要通过物流、商业等服务业,才能被人们所消费;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需求还将向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拓展,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服务行业;人们需要有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和共享发展成果,需要政府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这些都需要服务业的发展来予以满足。
第二,服务业蕴含了大量智力密集型行业,相对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能够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作为服务业的高端,现代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它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著名的“微笑曲线”也揭示出,在产品价值链的各环节中,加工制造的附加价值往往最低,而市场调研、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利润丰厚。例如,从整合价值链看,汽车相关领域的总利润中,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销售占40%,其余的60%则来自汽车融资、租赁、维修等服务。
现代服务业还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许多发达国家本身并不参与制造和生产,却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得绝大多数利益。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控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从而取得了高收益。
第三,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产生提升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巨大外部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当今,现代工业生产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态势。
在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制造业的附加值,越来越多地来源于服务环节而不是制造过程。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例如,1997年,美国销售额在8000万美元以上公司的总支出中,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费用的30%,人力资源占16%,市场和销售服务占14%,金融服务占11%,这几项生产性服务支出占这类公司总支出的71%。与之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国民经济中的物质性投入消耗相对较大,而生产性服务消耗低。
总的来说,提高服务业竞争力,是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当然,服务业比重也并非越高越好,而应当保持一定的产业异质性,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