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港口物流基地助推翔安全面发展

2009-7-28 11:2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周春华 通讯员 林瑞声
    今年6月12日,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在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演讲时强调,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要加快物流业网络延伸,拓展闽港澳台大旅游格局;加快形成以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福州和湄洲湾 (南北岸)枢纽港为主的海峡西岸港口群;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
    为响应国家和福建省政府号召,厦门市翔安区精心部署,全力组织,力将翔安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海西对台交流交往基地、高级技术人才教育基地、高优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基地及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的 “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现代新区。
积极培育物流园区
    无论是制造业、对台交流交往,还是高优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都离不开物流业的服务推动。翔安区委书记吴南翔认为,加快建设支撑工业发展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翔安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改善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建设现代港口物流基地,已成为翔安发展的新着力点。
    厦门市贸发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翔安区启动了刘五店南部港区开发建设,其年吞吐设计能力为300万标箱,是厦门港未来的重要港区。同时,福厦高速铁路在内厝美山设立客货中间站,厦门新机场选址于小嶝。一个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区域物流为支撑的海陆空立体化物流网络正在形成。而总投资10亿元,计划用地700亩的海西 (厦门)钢铁国际物流中心项目,落户翔安新店预示着翔安大物流时代已经着地。
    当前,翔安区正积极培育港区物流园区、火炬保税物流园区、福厦高速铁路客货中间站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对台物流和保税物流,力争把翔安建设成为闽南物流中心和海西对台物流中心。
    然而,工业是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就不能持久地集聚人流、物流、商业流、资金流、信息流,也就不可能持续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水平。相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翔安来说,坚持把发展现代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
    据了解,规划建设45平方公里的火炬 (翔安)产业区和翔安工业园区,已完成了10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引进了友达光电、金保利、泓信纤维等460多家企业,海西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也已初具规模。
积极发挥对台优势
    最近距离 “涉台”,是翔安的优势和特色。翔安区委书记吴南翔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翔安对台 (湾)对金 (门)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五缘六求”最具拓展空间。近年来,翔安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变化,加强对台对金交流合作,并把打造海西对台交流交往基地,纳入新区“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发展目标。去年,翔安首次在大陆成功举办第三届 “世界金门日”,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海内外金门乡亲的高度关注及赞誉。
    吴南翔提到,翔安与金门签订了翔金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组织起草的“翔金合作区”专题调研报告,已进入评议阶段。翔安将以 “海峡论坛”会址和大嶝对台市场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大嶝岛的总体规划,努力把大嶝打造成为厦门对台交流贸易的重要窗口。
    目前,翔安区正全力配合大嶝对台商品交易市场改扩建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两岸休闲购物主题公园和对台对金物流对接平台。加快金酒总部大厦、厦门闽台戏曲大观园、闽台文化交流中心等涉台项目的落地动建,总投资超过13亿元。积极组织赴台开展现代农业与贡香产业交流合作。
    同时,加强了翔金教育文化交流交往,厦门翔安吕塘民间戏曲学校已先后20次赴金门交流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积极扶持特色工业
“‘五大基地、一座新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只有深刻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才能在全区上下形成一盘棋,凝成一股劲,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这一发展目标。”在今年翔安区第二季度工作会议上,吴南翔书记再次对发展目标定义并提出要求。
    在翔安,记者看到一份 《翔安区培育 “百十亿”产业工程实施意见》。这份 《实施意见》明确要求: “用3~5年建成1条500亿元产值的产业链、3座100亿元产值工业园区、4个50亿元产值产业集群、5家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专业市场及两大纳税上亿元行业。”并对实现这些目标出台了各不相同的详细扶持措施。
    依托刘五店南部港区、火炬产业区、福厦铁路客货中间站等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大帽山森林公园、“海上海岛游”、 “农家乐”等特色生态休闲旅游,有序推进商业地块开发,新区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日趋活跃,已成为翔安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从翔安新区来看,随着新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化的配套服务将提出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只有加快推进新城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
    历史发展进程证明,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为基础条件,互相依托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现代城市的平台载体,城市的资源越丰沛、基础条件越好,工业发展的起步就越快,效益就越好。反过来,现代工业发展的速度越快、质量越高,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力度就越大,城市水平提升的成效就越明显。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