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低碳发展 承载绿色梦想

2009-7-23 1:0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自古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现今市内四小湖市郊四大湖,八湖两河活水靓城。水在城中,城掩绿中,优美生态成为南昌的标志性名片。如今,在这名片上人们又将看到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江西省委、省政府以保护“一湖清水”为目标,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题,提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南昌将联动周边市县主动推进建设生态经济大特区。
  发展低碳经济是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新模式。生态优先、和谐发展成为这个城市成长的核心理念,坚定地践行着绿色发展承诺。
  主动选择低碳发展
  经济思维从“快”变“优”
  放眼全国省会城市,南昌工业底子薄,经济总量小,属于欠发达地区。在过去,经济思路着重赶超发展,片面追求经济速度,难免遗留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走发展的“老路”,造成环境负荷。
  一方面是改善环境带来的经济运行高成本,一方面是全球环境保护新共识,南昌提出“花园城市、绿色发展”。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十分强调“绿色GDP”的重要性,“我们在城市规划里面体现绿色发展。为了绿色GDP,即便牺牲短期效益也要保证绿色发展。”
  过去南昌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而现在则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新社会发展,主动选择走低碳发展道路,优化升级工业产业结构。
  数据显示,新世纪以来,南昌市的工业增加值翻了四番,经济规模、人口规模都增长了1.3倍,同时空气质量优良率反而提升了10个百分点。
  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已成为人类共识。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如今的“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南昌城对于绿色发展的认知逐步深化,恰恰也密切融合着低碳经济情结。
  也有人疑惑:南昌为什么可以走低碳经济之路?
  南昌工业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产业向低碳经济进行调整和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南昌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城市倾力做优做大一些符合绿色发展潮流的产业群如光伏产业等;并且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政府“生态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正符合低碳经济方向。
  南昌市发改委调研员柳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如果按照传统思路发展的话,中国的经济规模要达到现在美国的水平至少需要5个中国的自然资源。将来的发展必须走新能源发展道路。”南昌要发展工业,也必然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它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好环境,更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符合国际发展价值理念和趋势。今年11月,“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将在南昌召开,这是国家、省政府对南昌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充分肯定。南昌将利用好这一平台,努力形成南昌在实现中部崛起中巨大的后发优势。
  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经济规模的大小,还取决于能否切实采取新的发展模式,保护好“一湖清水”。
  余欣荣书记说,“发展低碳经济要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光电产业作为未来南昌的一个首要产业来发展,使太阳能成为南昌发展清洁能源的核心,从而在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次上建设好花园城市、绿色南昌。”南昌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和LED朝阳产业。
  南昌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工业经济定位和低碳经济不谋而合,历史存续的绿色产业也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支撑。如今在江西,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自觉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已形成风气。经济竞争不再是拼资源、拼速度,而是立足长远、优化永续运行。南昌市选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争取绿色崛起的制高点,绘就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蓝图。
  从中心城到三大生态示范区精准定位
  南昌工业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可以利用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能有效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然而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是有成本的,项目准入门槛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能源结构压力倍增,造成部分企业在低碳经济门前进退维谷。
  南昌执政者厘清问题,提早规划,重点打造三大示范区,包括:把红谷滩以及扬子洲打造成生态居住和服务业、商贸物流中心区;把高新开发区打造成生态高科技园区;把湾里区打造成生态园林区。能源更“新”,产业链更“绿”,物流业更“净”。
  红谷滩新区:与昌南中心城隔江相望,东濒赣江,西临昌九高速公路,依山势起伏的森林公园和波光粼粼的黄家湖、碟子湖、礼步湖、层峦叠翠风景秀丽的梅林群峰为其撑起一道绿色屏障;南连生米大桥和外环路,前湖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北接赣江大桥,碧波万顷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新区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配套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区域优势明显,人才集聚,包装推出了一大批商贸、信息、文卫体等产业及功能配套性项目,如天虹百货、铜锣湾商业广场、华中工业原料物流城等。新区的独特魅力将为四海客商打造一个沟通资金流、商品流、贸易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的现代物流大体系。
  扬子洲:母亲河赣江中的一块绿色明珠,接近10%土地总量的河溪水网、环岛大片的滩地。依靠独特的生态,推进服务南昌、面向华中地区的以旅游度假、现代服务为主导的新型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开发出低密度生态型住宅。同时,扬子洲也在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上野心勃勃。该区三面环水,地势开阔,具有良好的水能源,可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及太阳能光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核心,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一致。
  高新区:坐落于艾溪湖风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财气和人气。政府严格把关,污染项目不进园,湿地区域不建项目。高新区积极推进一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项目,包括太阳能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绿色照明示范项目,创新产业模式,保护这一方净土。
  《南昌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3年,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依托江西赛维等企业,将该市光伏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使南昌成为“世界光都”,高新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将提升到2000兆瓦以上,重点支持赛维LED等企业做大做强。而在《南昌国家高新区LED产业发展规划区》中明确提出将LED产业打造成千亿元工程。高新区将建成以金沙LED产业园为核心,晶能光电和联创光电(8.59,0.22,2.63%)为两个支点,多维扩散产业布局。
  湾里区:这里是南昌的“绿肺”,也是国家的森林公园,梅岭一直被称为南昌的后花园。绿色覆盖高,空气中负氧离子多,宛若天然氧吧。曾几何时,这里也存在盲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现如今,湾里关闭一切破坏生态平衡的工业项目,建立山上“绿色银行”,加大林业投入,建成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并大力培育种苗交易大市场。从“绿色”中求发展,以“绿色”建生态园林城。
  低碳产业集群明显
  成为后发经济增长极
  “发展低碳经济,是提供绿色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在南昌市发改委的采访中,记者反复听到这一说法。
  一方面,低碳产业推行给南昌企业带来了成本提高、能源结构压力等挑战,但更多的是呈现良好收益。生态效益显而易见,更为重要的是建设低碳经济特区带来气候友善的投资环境,低碳行业、产品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低碳技术形成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三高”产业是南昌产业调整的目标。而这些产业低碳特征非常明显,如电动汽车动力模组、环保电动汽车、LED绿色照明、节能家电等,这些产业将成为南昌发展的助推器。
  光伏产业是利用太阳能电池直接把光能转换为电能的环保型能源产业,也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光明产业、朝阳产业。全国第一家光伏学院建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南昌正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的生产基地、人才培训基地。
  南昌光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已基本形成了以薄膜太阳能电池为核心,包括高纯硅原材料提炼、硅片生产、导电玻璃和光伏产业系统集成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南昌光伏产业园正发展如火如荼,至2013年,光伏产业园拟累计投资672亿元,形成太阳能硅片生产能力1.6亿片、太阳能电池3000兆瓦,太阳能导电玻璃1亿片和太阳能延伸产业项目的相应产能,实现销售收入1447亿元、利润230亿元、上交税收46亿元、出口创汇992.6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15000人左右。
  LED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耗能低、成本低的优势,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南昌高新区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优势领域为基础,让LED产业不断壮大,从而把全省打造成全国LED产业重点生产基地。在南昌城东地区的紫阳大道,有南昌第一条太阳能LED路灯景观照明道路。当夜色袭来,洪都英雄大桥仿佛是五彩霓虹,璀璨夺目,3500多盏LED灯幻化出迷人的夜色。
  南昌国家高新区LED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以晶能光电、欣磊光电等公司的外延片为上游产业;晶能光电、欣磊光电、联创光电等公司的芯片制造为中游产业;联创光电、联创博雅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中业景观照明的光源、灯具、LED显示屏、联创致光科技的手机背光源为下游企业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其中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依托南昌大学开发的硅衬底蓝光LED外延片、芯片技术(已申请多项专利)是南昌国家高新区乃至中国LED产业一大技术亮点,拥有完整的自主技术产权打破了目前日本日亚公司垄断蓝宝石衬底和美国CREE公司垄断碳化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局面,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三足鼎立的局面。
  南昌市还将建成两个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一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吸引富士通等约十家服务外包跨国公司来昌发展。计划培养5万名服务外包人才,建设一所在校生约8000人规模的服务外包学院。到2010年,南昌市服务外包总收入计划实现30亿美元,同时,在全市培育50家500人以上、5至10家2000以上、1至2家5000人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扶持50家企业完成CMMI的认证评估。
  发展“低碳经济”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宝贵资源,而且将形成和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减排工程、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有力推动绿色就业。这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就业压力剧增的一剂良方。
  投资于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与扩大就业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对建设环保工程的投资,不仅会建设一批污染治理设施,增强污染治理能力,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条件,还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相关行业劳动力需求,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江西南昌坚定信念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保护这一片蓝天碧水,将财富留给子孙后代。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