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民:后发制人的“潜伏”者

2009-7-21 2:1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杨世新 实习记者燕磊
    “三冠王”更多情况下是用在体育比赛中。这一词语不仅仅是实力的象征,更多的体现了王者的霸气。
    然而,在7月11~12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中国评价协会主办的“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首钢成为了企业界名副其实的自主创新“三冠王”。
    首钢总公司以创新指数9.34名列“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第五名;首钢技术研究院荣获自主创新研发创造奖;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入选自主创新十大人物。
    其实,首钢在厂区搬迁的几年里,一直扮演着“潜伏者”角色。此次被“曝光”的创新实力只是朱继民手中的一张王牌。朱继民领导下的首钢还有哪些“杀手锏”?他们将如何上演后发制人好戏?
1
重压之下 突出重围
    首钢也曾 “独霸一方、红极一时”。
    但在近几年,一方面是首钢因厂区搬迁而带来的产能压缩,市场开拓受困;一方面是其他各钢铁企业开疆拓土,吞并实地。渐渐地,首钢似乎被人们视为没落的 “贵族”。
    当前,我国钢铁业整合重组 “大戏”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有业内专家表示,钢铁业的跨地区并购重组应该形成以 “鞍钢—本钢”为核心的东北钢铁工业基地、以 “首钢—河钢”为核心的华北钢铁基地、以 “宝钢—马钢”为核心的华东钢铁基地和以 “武钢—攀钢”为核心的中西南钢铁工业基地。
    朱继民深知,首钢在区域性合并重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 “地处钢铁业竞争激烈的华北,首钢当前的日子并不好过。”有分析人士指出,2005年中信泰富斥资12.8亿元 “入主”石钢;2007年钢铁界大佬宝钢与邯钢共同组建500万吨级精品钢基地;2008年河北钢铁巨型航母——河北钢铁集团整合成功……
    多家钢企 “血拼”于华北大地,而此时正值首钢厂区搬迁的企业发展低潮期,首钢所能守住的剩余空间并不多。重压之下,必有勇夫。朱继民以及带领下的首钢人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勇敢的选择突出重围。
    此后,朱继民明显加大了在华北以外地区的并购力度,首钢在山西和贵州的 “动作”足以证明。
    “首钢与长钢的并购重组进展顺利,相信很快大家就能看到答案。”首钢一位接近并购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说。另有长钢人士对外界透露, “谈判已完成90%”。
    “长治钢铁公司地处中原,能够覆盖广阔的市场,有丰富的资源。”朱继民道出这般的并购初衷,山西省近日出台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显示,长钢是5大钢铁基地之一,这就使得长钢可以借助山西省淘汰下来的产能扩充实力。
    在朱继民的 “突围战略”中,除了向西推进以外,西南也作为了重点考量的方向。
    首钢和贵钢的结合,可谓颇有渊源,而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属朱继民。
    朱继民早年曾奔赴贵州水钢 “救火”,正是在那次临危受命之后,水钢经历了起死回生的转折,实现扭亏为盈,贵州钢铁人从那时起对朱继民高度认同。也正是多了这层渊源,使得贵州钢铁人每遇难题都会想起朱继民和他带领下的首钢,这也是早在2005年首钢和贵州水钢走到一起的主要原因。
    历史似乎总是上演相似的一幕。现而今,首钢与贵钢的结合颇有当年首钢与水钢 “牵手”时的影子。朱继民借助自己与贵州钢铁界的良好关系,成功扩展了首钢在西南的 “势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惨烈的钢铁重组 “大戏”中突出重围、扳回一局。
2
高低搭配 完善链条
    首钢虽然昔日贵为北方钢铁界的大佬,但之前只是国内最大的线材、长材生产企业,而以线材、长材为主代表的则是低附加值、技术门槛较低的产品结构。
    调整首钢的产品结构早已深深印在了朱继民的脑海中。
    在朱继民看来,布局曹妃甸不仅是为了配合 “绿色奥运”和首都环境的治理,更是首钢发展史上调整产品结构、走向沿海大型钢企的重大战略机遇。
    “目前,首钢已经形成了四大板材生产基地的布局。”首钢一位销售经理说到。据记者了解,这位经理所提到的首钢四大板材生产基地分别为首钢秦皇岛中板厂、首钢迁安钢铁公司、在建过程中的曹妃甸以及顺义冷轧分公司。
    “特别是首钢曹妃甸基地的建设,将极大的提升首钢的钢材产品结构,从而加速首钢从长材低端产品向高端板材的转型。”上述经理特别强调了首钢曹妃甸这一世人瞩目的浩大工程。
    聪明人不会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朱继民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好几个 “篮子”的商人。而他的精明之处就体现在产品结构转型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放弃原来的低端产品。
    在朱继民看来,首钢选择重组对象的标准,一是要符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所支持的区域,二是要看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以及融合能否互补。首钢对长钢和贵钢的整合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据记者了解,长钢以生产长材为主,而贵钢则以线材为主打。在曹妃甸等四大基地转型为板材的同时,首钢的两次并购整合则弥补了北京老厂区压缩产能的不足,做到了三者的极大互补。
    “首钢由于搬迁,无法将规模继续做大,但首钢目前产品转型可谓顺利,在华北地区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板材市场。” 有业内专家指出,而且在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 “高低搭配”的产品格局,既照顾到了现下市场的需求,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
    此外,参与洽谈工作的一位首钢人士表示,首钢的收购不仅仅是为了“钢”, “长钢和贵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两者所处之地都有丰富的焦炭资源。”从该人士的话语中我们也可发现朱继民暗藏的玄机,他曾在内部一次会议上讲到, “只要首钢能掌握全国10%的焦炭出口配额,就能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掌握大筹码。”
    而首钢对上游矿石资源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首钢就已在秘鲁投资了矿山,而2005年挂牌成立的京唐钢联合企业对未来曹妃甸地区25万吨的深水码头的控制以及对冀东地区44亿吨未开采铁矿石的谋划,再加上今年两次并购所 “暴露”出来的对焦炭的兴趣,无不体现了首钢对于完善上游产业链条的大局观。
3
注重创新 人才为先
    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经济界、企业界诸多人士不断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实力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存在严重同质化竞争的钢铁业,亟需加强自主创新。”朱继民一语中的。
    首钢人是这样说的,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据记者了解,2008年,首钢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全年开发新产品达34项,其中 “首钢迁钢210吨转炉自动化成套技术”获得冶金科技一等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首钢在自主创新方面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应当归功于首钢在人才培养上长期的“大手笔”投入。
    自2002年以来,首钢开始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当时提出了一个百千万工程”,朱继民介绍到,这个百千万工程要求各方面系统里的工人,甚至包括博士生这些高学历的人,必须要100人以上;具有研发能力,而且学历层次比较高的研究生要达到1000名以上,甚至高技能的操作人才也要达到千人以上;所谓万人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万名以上的高级操作人才,万名以上的大学本科生以上的人才,来满足钢厂的要求。
    首钢人多年的付出终于没有枉费,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在7月11~12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中国评价协会主办的 “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首钢荣获了企业界名副其实的自主创新 “三冠王”。
    首钢总公司以创新指数9.34名列“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第五名;首钢技术研究院荣获自主创新研发创造奖;而朱继民本人也入选自主创新十大人物。
    荣誉面前并没有止步,在朱继民看来, “当前,各地区、行业、企业都面临着发展战略的定位和调整问题,大家都在研究怎样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努力谋求未来的竞争优势。”7月13日在首钢召开的高端金属材料发展研讨会上,首钢剑指高端金属材料的雄心展露无疑。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根据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和国家重点项目用钢的需求来看,首钢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的战略必将给搬迁中的首钢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与其说首钢处在发展的低潮,不如说首钢 “潜伏”于冲天一跃的黎明。当朱继民亮出首钢曹妃甸基地这张“王牌”之时,将是昔日 “贵族”收复失地之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