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小时城市圈"宿州着力打造皖东北中心城市

2009-7-1 11:2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过去,宿州城市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但中心城市集聚效应较弱;资源条件丰富,但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较快,但基础薄弱,整体实力不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进一步发展需要跨越较多的“门槛”。因此,近年来,宿州市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拉开了宿州市城市建设框架,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按照该市规划,到2010年,宿州市要实现“双60”的目标:即城市人口60万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 
  重新修正城市规划 
  宿州位于安徽的北大门,黄淮平原南端,处在淮海经济区腹地、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西缘;与苏、鲁、豫3省11县接壤,北邻江苏徐州市和山东菏泽市,西接河南永城市,东连江苏宿迁市,是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辐射的前沿,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的要冲。该市现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1个建制镇, 23个乡,1206个中心村,市域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 
  人文、旅游、矿产资源丰富的宿州,由于原县级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于1995年,1997年省政府批准实施。随着省辖宿州市的建立,原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此,该市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从2002年5月开始,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宿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助,并特邀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技术指导,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修编。 
  修编后的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宿州市城区总体规划两个部分,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宿州市主城区、三八乡、城东乡、汴河镇、西二铺乡、北杨寨乡、符离镇的梁套水库以南和朱仙庄镇西部,总面积427平方公里。 
  近年来,宿州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凝心聚力促发展,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城镇扩容战略,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至2008年底,宿州市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均是1999年撤地建市时的2倍。 
  打造皖东北中心城市 
  目前,宿州正在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总体规划将该市城市性质确定为皖东北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及京沪铁路沿线重要的加工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之一。 
  该市提出2010年要实现“两个60”的目标:城市人口60万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远期实现“两个100”目标。对城市建设发展,提出了“一疏散,两集中”(人口从老城区疏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总体要求。 
  为加强规划工作力量,2005年下半年,该市经批准成立了副县级城市规划局。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对城市重大规划项目采取向国内外招标方式,引进一流规划设计人才编制规划。规划编制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近两年规划编制经费投入均近千万元。 
  近年来,在加快城镇扩容做法上,宿州市政府采取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综合开发等措施。 
  宿州市政府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收储、拍卖、运作土地资源,争取国家开行贷款、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国债资金、境外贷款、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并采取建设置换方式获取和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另外,该市还加快公用事业引资改制步伐,宿州市燃气公司、公交公司相继被中国燃气公司、合肥星辰巴士有限公司收购重组,使企业焕发新的生机。特别是近两年,市建投公司在筹融资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每年筹集建设资金约7亿元。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宿州境内的沱河,过去臭气熏天、污染严重,曾经是宿州人心中的“痛”。两年前,随着以运粮河水系综合治理为标志的老城区环境改造工程,这条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河。如今的沱河两岸,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大片的绿地和公共设施星罗棋布,这美丽的景观带已成为宿州老城区的新亮点。 
  目前,该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三角洲公园建设,这座颇具江南风格的公园建成后,将与沱河、汴河、环城河的绿化带合力形成宿州的城市“绿肺”。据该市建委工作人员介绍,三角洲公园占地500亩,地处新汴河和沱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地势低洼,雨季容易积水。在建设时,将地势低的地方再挖深,形成内湖,将高处堆高,形成小岛,内湖与沱河连成活水。 
  五年来,宿州顺利完成了北关新城、雪枫公园等重大市政建设项目拆迁,拆迁难的问题得到了重大突破。可以说,近年来,是宿州城市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改善最为显著、广大市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同时,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由年均投入3000万到5000万元,提高到每年1至2个亿。 
  道路建设、环城河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一批工程相继建成,泗县、灵璧、萧县、砀山污水处理厂先后投入试运行,县城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至2008年底,宿州市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均是1999年撤地建市时的2倍。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逐步形成了以宿城为中心,四个县城为次中心,一批中心镇为卫星城的城镇体系格局,全市总人口为6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5万人(宿城50万、四个县城53万、乡镇8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9.6%。房地产综合开发稳步推进,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先后荣获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构建“1小时城市圈” 
  随着合徐高速开通,从合肥到宿州的时间仅为3个小时,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接着,该市围绕着下辖的四县一区,打造起以市区为中心的“1小时城市圈”。 
  四县中,砀山县离宿州市最远,没有直达的高速,开车需要3个小时。为解决县城离城市距离远的问题,宿州在进行城区和四个县城道路建设的同时,着力改善城际间交通现状,计划在五年内建成合徐、泗永、祁济、明徐的“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同时建成津浦铁路、京沪高铁、陇海铁路、宿淮铁路、徐兰客运专用线的“两纵三横”铁路网,配合国道省道县道建设步伐,构建市区在1个小时内可到达各县城的“1小时城市圈”和中心城镇半个小时可到达县城的“半小时城市圈”。 
  为打造四县一区中心城市,五年来,宿州市区路网建设投入约16亿元,城市西部和南部路网基本建成,铁路以东和沱河以北路网建设全面启动。相继完成迎宾大道、银河一路等40余条主次干道及50余条小街小巷改造建设,道路总长近200公里。随着城市路网的延伸,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宿州城区已拥有城市道路长度总长为429公里,道路面积719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5.81平方米。 
  力争步入大城市行列 
  加快扩张县城规模,强化聚集和辐射功能。着力打造黄河故道、梨乡风采城市特色,把砀城建成优质水果生产加工基地、新兴的生态旅游城市;擦亮书画之乡、防腐大县品牌,把萧城建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工贸城;打造奇石文化、钟馗文化特色,把灵城建成以发展加工业和商贸为主的灵璧奇石文化城;唱响泗州戏,做足水文章,努力塑造泗城江北水城新形象。 
  根据历史成因、区位优势、人口规模和资源条件,努力打造对周边乡镇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镇,实现大并小,强并弱,真正优化城镇布局。该市选择10个重点中心镇进行扶持培育。力争到2013年小城镇人口规模达5万人以上的3个;3万人以上的10个;2万人以上的10个;1.5万人以上的20个。 
  力争到2013年末,宿城实现“双70” 目标,即建成区规模达70平方公里(含符离镇),城市人口达70万左右;四个县城实现“双20” 目标,建成区面积达20 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到2020年,宿城建成区规模达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00万人,人口与面积比现在要增加一倍,步入百万特大城市行列。努力建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三级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的梯次城镇发展体系。(记者 向贤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