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五大体系建设

2009-6-21 2: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道路运输发展规划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的持续建设,标志着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技术标准的提高,路网结构的优化,农村公路的大建设,道路运输的发展空间大大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道路运输已经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双重功能的运输方式。

    同时,道路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虽然总体上可以满足道路运输的需求,但满足的层次不高,还处于粗放式、低效率向集约化、高效率的转化阶段,与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要求的安全、便捷、快速、舒适的运输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是在充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运输业,国有股还一股独大,站运体制尚未真正理顺,充分竞争的格局还难以形成,有实力的潜在经营者难以进入,主导行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培育缓慢,缺少实力突出的品牌运输企业群。二是长途客运集约化还较难推动,长途班线仍以承包经营居多,部分班线重复发展,运力过剩,整合难度很大,班线经营期限到期难以退出,行业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三是跨县一级网络和县内二级网络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密度覆盖基本适应需求,但是第三级网络仍不完善,阻碍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四是货运市场恶性竞争,运价偏低,超限超载与偷漏税费等问题严重,车辆大量外挂,本省货运企业形不成规模,更新动力和更新能力不足,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货运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和货主简单追求运费的节省致使较高层次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难以形成规模。

    鉴于此,笔者认为,道路运输五大体系的高效建设能够切实解决上述隐忧。 
五大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五大体系建设是道路运输发展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发展规划体系是核心。市场准入体系是基础。市场监管体系是保证。安全保障体系是前提。信息服务体系是保障。

    1.完善发展规划体系。规划编制要立足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基础设施网络化、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等一系列道路运输业发展新形势。重点从基础设施完善、宏观环境转变的全局、客货运输发展的全局、运输服务市场发展的全局和行业管理的全局出发全面规划四大子行业的发展。“十一五”道路运输发展规划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提高为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提高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程度三个方面,提出未来行业发展的重点。

    2.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体系。严格按《行政许可法》、《道条》,建立健全法律齐备、审批严格、管理统一、服务文明、监督有效、及时引导的市场准入体系。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许可行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批依据和标准,实行许可公示制度,提高许可透明度。道路客货运输根据“线路分类、营运车辆分级、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原则把好市场准入关,新增线路资源以质量招投标为主,对不符合经营资质的经营业户,限期退出超越其资质条件的经营领域。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统一开放道路运输市场,运输企业和各类经营业户根据经营资质可不受地域限制进入本省运输市场参与营运班线的投标;允许外省市企业和符合WTO承诺的外资企业进入本省道路运输市场,尤其是道路运输站场建设市场。

    3.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通过构建以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为主的引导体系,以建立运输业户监管档案为主的源头监管体系,以加强投诉服务功能为主的动态监管体系和以市场调节为主、法律惩戒和行政强制为辅的退出体系等四个体系,对道路运输经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监管。一要在加强动态稽查的基础上,推行静态管理,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实施信用考核,信用记录由运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开,并作为道路运输企业年度审验、确立经营范围、线路招投标、线路审核、企业资质评定、站级核定的主要依据。二要加强对许可后经营者的经营条件、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并对检查过程中形成的文书统一存入业户档案,形成监管档案。三要充分发挥运管热线的作用,从投诉受理扩展到跟踪监督、结果反馈、统计分析、数据查询、数据处理、数据共享等,将举报投诉中心、出租车失物查寻中心、出租汽车调度服务中心等整合为一体。四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健全退出机制,彻底解决运输市场能进难出的问题,对不注重经营管理、经营实力下降、安全事故多、服务质量差、群众投诉多的企业,进行警告、整改直至重新确定经营范围;对发生特大、重大道路运输安全责任事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整改后仍不能达到经营要求的,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屡教不改的,收回经营许可证和线路经营权,坚决责令其退出运输市场。

    4.切实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一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三关一监督”,落实安全责任制,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二要更新管理理念,抓好行政许可、市场监管、政策调整等事关道路运输市场稳定的问题,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要通过强化队伍素质建设来保障道路运输系统内部的和谐稳定,不断增强干好运管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大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从道路运输需求者角度,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道路运输需求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满足出行需求。从运输企业角度,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及时合理地分配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道路运输智能化发展的内容由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办公管理信息化、运政管理智能化、客运系统智能化、货运系统智能化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智能化等内容组成。信息服务建设的重点是整合一个框架,建设内外两个门户。
五大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

    1.理顺运政管理体制。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由一个部门管理道路运输,包括城市公共客运,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借鉴外省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要实现城乡道路运输管理一体化,最终实现“大交通”管理体制。

    2.转变行业管理职能。废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可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强化以间接管理为主的行业管理。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及所有执法人员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公平和便民原则,行使道路运输行政许可权,逐步实现道路运输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3.加强人才培养。首先要加强道路运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运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政治素质;其次要加强信息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走全员提高、骨干示范、专业求精的培训路线。

    4.加大站场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公路站场建设要达到能力、功能、布局等有效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形成以公路主枢纽站为龙头,县级枢纽站为节点,农村站点为基础的公路运输站场体系。公路主枢纽站场项目建设所需投资大,应调动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使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在征地拆迁、贷款、债券等方面予以优惠,对公路主枢纽各站场的用地在规划期内予以保留。要把农村港湾式停靠站建设纳入公路建设总体布局,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同步验收。

    5.保障事业发展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道路运输管理经费。道路运输管理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征管力度,增强事业单位的合法合理收入,同时争取财政的经费补助,多渠道、多途径筹集事业发展经费。

    6.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整合道路执法资源,建立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合理、运转协调高效、执法行为规范、执法保障有效的道路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道路运输综合执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